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2021全球宏观变局五问 详情

2021全球宏观变局五问

广发证券金管家财富 作者:沈明高 / 2020-12-09 13:16:52

来源:广发证券金管家财富

作者:沈明高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联名作者 | 欧亚菲

研究助理 | 蔡俊韬

 

前言

2020年终将离我们远去,但2020年提出的问题将会伴随我们走过很长的时间,答题才刚刚开始。

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的地方。2019年3月22日, 美国三个月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出现倒挂,这是2007年8月以来的第一次。在上次利差倒挂后的一年左右,即2008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爆发,将美国经济拖入衰退周期,甚至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利差倒挂的一年之后,2020年3月开始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除中国之外,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将 出现负增长

美国利差倒挂的预见性告诉我们,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只是表象,即使没有疫情,美国和全球经济的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就长周期而言,我们可以说, 全球经济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宏观变局中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反映长期经济基本面、通胀水平和风险偏好的一个综合指标,是观察全球宏观经济长周期的最好指标(图1)。2020年3月3日盘中,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首次跌破1%,为有史以来首次。上次该指标的大底,出现在二战前后,约为2%左右,距今约80年左右。

全球经济正处在从上一个长周期到下一个长周期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上一个长周期前后持续近百年左右,未来开新局就是进入一个新的长周期。

图1: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50年走势与美国CPI同比(右轴,%)

数据来源:US Treasury,Robert Shiller,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展望2021年以及更长时间里的宏观变局,离不开回答这五大关键问题:▼

一是投资者应该担心通胀还是通缩?

回答这个问题,其背后是对未来宏观经济复苏的判断,也是负利率时代预测未来利率走势的关键。

二是未来全球经济复苏

是由投资主导还是消费主导?

这事关未来经济复苏的力度和可持续性。

三是主要经济体会继续推行债务货币化,还是会“勒紧裤腰带”

债务或赤字货币化是危机的延续而不是结束,谁能率先勒紧裤腰带,谁就可以率先走出危机。

四是中国会不会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这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必然结果,但从亚洲的经验来看,日本和韩国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五是全球经济会否从G20转向G2新格局?

2020年很可能是这一转变的起点,但挑战和机遇共存。

时间将逐一回答上述五大问题。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对这些问题的判断将决定投资者2021年及以后资产配置的总体格局,特别是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在资产配置中的位置。

具体到明年,投资者需要继续“ 看长做短”,在把握长期趋势的前提下,抓住短期的结构性交易机会。

1通缩还是通胀

从长周期描绘的长期趋势看全球通胀上升是大势所趋。如图1所示,美国通胀从二战后的低位反弹,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达到峰值,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稍后也达到峰值水平 (15%左右)

过去十年,投资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在极端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背景下, 全球高通胀还没有发生?

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 一是 全球经济还没有走出危机模式,经济活动仍处在全面收缩中;
  • 二是 包括我国在内还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改变;
  • 三是 从二战以后的经验看,从通缩到通胀需要时间。

因此, 对未来是通胀还是通缩的判断,长期的答案是清楚的,除非宽松政策能够及时完全退出,否则通胀只是迟到,但不会缺席。需要进一步判断的是,再通胀或高通胀如何发生。

短期来看, 通胀会否发生,与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高度相关

历史上, 美国经济的周期性非常明显。美国乃至全球通胀水平的周期性变化,与背后的经济周期更替,具有密切联系。二战以来,美国经历过多轮“复苏-衰退”周期轮回,尽管历次衰退的成因各有不同,最终都能成功复苏。

而且, 美国“牛长熊短”的周期性特征十分鲜明,每次短暂的衰退之后,都会迎来更长时期的复苏繁荣周期 (图2)。自1948年起,有记录的最长衰退期不超过一年半,平均衰退持续时长约为10个月。因此,若按照正常周期性经验推算,美国有望在2021夏天前后摆脱衰退阴影,迎来修复性“再通胀”。

然而,这一轮复苏与以往或有不同。IMF在最新的 《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经济体今年大概率都无法摆脱负增长,而明年各国经济能否如期复苏,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即使各主要经济体明年能够战胜疫情并走上复苏之路,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很可能将弱于以往,使修复性“再通胀”成为一个慢热过程,且初期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图2:美国实际GDP(季调后)历史走势(浅蓝色部分为IMF预测)

数据来源: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其一,全球经济总需求疲弱。

一个标志是, 作为全球增长主要动力的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长期递减。刚刚过去的这一轮美国经济复苏历时十余年,为二战后复苏时间最长,然而,这一轮复苏的GDP年均增速仅为 2.2%,是历次复苏增速最低的。

前一轮次长复苏周期发生在1991年至2001年,年化增速为 3.6%,在这之前、二战之后的历次复苏中GDP年均增速都在4%以上。也就是说,过去三十年,美国经济复苏的增速已经减半。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其增速放慢是全球总需求增速放慢的缩影

其二,刺激极限已经显现。

所谓刺激的极限,是指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宽松政策,经济增长都处于停滞期,用现在流行的老名词,也可以称作为“ 内卷化”。

从季度名义GDP总量看(图3),日本从1995年开始就进入平台期,2012年虽有一个小高潮,名义GDP水平有所上升,但也是昙花一现,目前现价汇率计算的季度平均GDP只是1995年的91.4%。欧洲名义GDP的平台期始于2008年,现在季度平均GDP水平只是当初的89.1%。

其三,去全球化和脱钩制约增量。

全球化有很多好处,比如增加选择,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增加竞争,发挥规模优势,以及增加资本与劳动力的跨境配置等,这些都有助于提升生产率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 反之,去全球化会降低效率,延迟全球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效率,从而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全球化缩小了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却也会加大国内的收入差距。

图3:美、欧、日、中季度名义GDP走势(4季移动平均,亿美元)

数据来源: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美国经济会否内卷化, 即日本化或欧洲化?

目前来看, 存在这种风险,但美国也 存在避免内卷化的有利条件

  • 一方面,从人口老龄化的角度看 ,目前65岁以上人口占比,美国低于日本和欧洲,预计到2040年前后,美国的这一比值虽会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比值数本身甚至可能会低于我国。 人口结构优化是美国经济避免日本化或欧洲化的有利条件之一 。
  • 另一方面 ,前面提到,二战以来的经验证明, 美国经济和市场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 ,如没有明显的例外,仍然可以为复苏铺平道路,只是在刺激政策接近极限的大背景下,复苏的力度或不如预期。

因此,短期内,全球“ 再通胀”有望表现为局部领域的结构性通胀,以 能源、农产品、工业金属等为代表的基础价格,将随着疫后各国需求复苏而逐渐上行;相对而言,受去全球化影响, 美国面临通胀压力大于我国

长期来看,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退出缓慢、新兴市场经济体要素成本抬升、“逆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将推动全球通胀持续上行, 投资者需警惕高通胀乃至恶性通胀势头重现

2投资拉动还是消费拉动

本轮疫情叠加的全球经济衰退最坏的阶段或已经过去从主要经济体回调幅度看,G20国家GDP在今年上半年的整体跌幅累计已达 10.5%,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跌幅高2.4个百分点,调整幅度直逼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 (图4)

基于谷歌、苹果等提供的各国居民外出时长核算,今年4~5月间,全球经济整体活跃度曾 同比锐减53.2%,其后降幅逐步收窄,至11月6日跌幅已缩减至20.5%。

此外,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未来疫苗有望快速投入应用。 因此,本轮调整的底部很可能已经过去

图4:G20:历次经济危机下GDP调整幅度比较(1970Q1-2020Q2,%)

数据来源: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问题是

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在哪里?

从总需求结构来看,

经济复苏是靠消费拉动还是投资拉动?

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动力有明显区别, 前者较为倚重消费,后者则更加依赖投资

美、欧、日、韩、中、印等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和投资变化为例 (图5):

  • 美国、欧洲 的消费与投资之比在二战结束后基本维持在3:1至4:1的范围内,日本在本世纪初进入且稳定在与美欧相似的区间内;
  • 相对而言, 韩国、印度 和 中国 的消费与投资之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均持续下降,其中前两国各自的比值自本世纪初起开始维持在2.5:1的水平附近,而我国的比值在2010年触底后小幅回升至当前的1.3:1。

图5:美、欧、日、韩、中、印的总消费与投资之比变化

数据来源:CEIC,各国统计局,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注:欧盟的历史数据是根据现有28个成员国(含英国)的历史值汇总得到的。

在历次经济复苏期间, 中美表现出了相同的特点。美国自朝鲜战争结束起的9次复苏中,消费的贡献大于投资在2~5倍之间;而我国自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的4次复苏中,两次投资贡献大于消费,另外两次投资与消费的贡献相近。

从全球增长的逻辑来看,G20经济体中, 发达国家的消费决定了新兴市场经济的投资需求

  • 其一 ,发达国家的消费增速决定了其进口增速;
  • 其二 ,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增速决定了其投资增速; 由此推理,发达国家的消费增速决定了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增速 ,除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外,两者高度相关 (图6) 。

如果我们将投资近似于产能投资来看的话,则可发现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全球已形成了“ 新兴市场生产,发达国家消费”的产业分工模式。

图6:G20:发达国家消费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增长高度相关

数据来源: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本世纪以来,新兴市场经济对G20增长的贡献快速上升,其中 投资贡献远快于消费贡献

在整个九十年代,新兴市场投资与消费占G20的比重基本相当,略低于 15%。2000年以后,投资占比增长近两倍到略低于 45%,消费占比则增加不到一倍; 我国是造成这一差异化发展的主要来源(图7)

这是全球化分工的结果,但 不平衡发展使得新兴市场经济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的消费,当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需求放慢时,新兴市场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事实上,在最近的近十年时间里,新兴市场经济的投资占比已经进入平台期,没能突破45%的天花板。与此同时,消费占比与投资占比的差距也没能收窄。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 消费占比下降的幅度大于投资占比

图7:G20:新兴市场经济体对投资和消费的贡献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从这一发展趋势看明年全球经济复苏或仍需有赖于发达国家消费的反弹。短期内,在发达与新兴经济体结构相对固化的情形下,发达国家的消费扩张动力以及由此带动新兴市场经济的投资扩张,很可能会再次决定这次全球复苏的幅度与可持续性。

然而,受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刺激极限及生产率增速放慢等中长期矛盾制约,发达国家的需求复苏力度不如以前, 意味着全球经济复苏也会低于预期

相对而言,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增长, 消费增长的潜力和确定性高于投资增长。只是受限于宏观杠杆率激增以及收入不平等, 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结构再平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3债务货币化还是“勒紧裤腰带”

01

2020年全球经济大衰退,实质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

做出这个判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采取的刺激政策,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退出

实际上,先前的刺激手段不但没有完全退出,还在本轮危机中 大幅加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受外贸顺差高速增长的部分影响, 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在主要经济体当中扩张最快。到2008年9月已接近3万亿美元,高于同期欧洲央行约2.5万亿美元的规模,彼时美、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仅为约1万亿美元 (图8)

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央行为 促进经济复苏竞相推出刺激政策。到2019年底,欧洲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与我国接近,约为 5.3万亿美元,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扩张到2014年峰值的4.5万亿美元之后,一度缩表至2019年的3.8万亿美元。

然而,旧的刺激尚未退出,新的危机就已到来。 今年一季度起,美、欧、日三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再次爆表,截至今年10月末,已分别扩张至 7.1、7.9和6.7万亿美元

主要央行中唯一的例外是我国央行,其资产负债表从2018年峰值水平的约5.7万亿美元,缩减至今年7月末的约5.1万亿美元,目前为约5.5万亿美元。这基本体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 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使得我国能够在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中,尽量长地延续正常的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以掌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

图8:美、欧、日、中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

(截至2020年10月末)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02

从结果来看,主要国家的刺激政策有进入恶性循环之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除日本外,美、欧两地的非金融部门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不到250%,中国则不到150%。但在本次危机爆发后,美、欧的非金融部门债务余额占GDP比重已突破290%,中国增加到267.4%,日本则创下414.5%的历史新高(图9)

高杠杆迫使央行通过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来抑制系统性风险,这让刺激政策与债务飙升被长期捆绑在一起,使得刺激政策退出愈加困难, 形成不可逆的恶性循环

图9:美、欧、日、中的杠杆率水平

(以“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比重”衡量,%)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注:欧洲8国指德国、法国、英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

刺激计划在提出之时,都是基于“ 先刺激、后退出”的政策逻辑来设计的。因此,2021年开始,不论是继续刺激还是勒紧裤腰带,这一问题的将会再次被提出:

  • 选择前者 ,意味着要继续推动债务或赤字货币化,增加未来债务危机全面爆发的风险;
  • 选择后者 ,则意味着要开始“稳杠杆”乃至“去杠杆”,这很可能引发增长停滞、收入下降、失业率飙升、通货紧缩等一系列“转型阵痛”。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03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退出是很困难的,明年或亦如此。

极端宽松的政策没有带来经济复苏,然而,到今年10月末,日、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较去年底已分别扩张了27.1%和50.4%。日、欧尚且如此,美联储更不甘落后,其资产负债表同期已扩张了71.6%。尽管目前有投资者在憧憬明年或出现宽松政策退出,美、欧、日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的可能性并不高。

真正意义上,能够倒逼主要经济体勒紧裤腰带的,惟有 高通胀恶性通货膨胀

如果通胀迟到,主要央行大概率继续选择债务货币化,其边际政策变化将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利差和本币币值。

事实上 ,美联储激进的扩张政策,已经抬升了主要经济体本币相对于美元的利差,这是美元贬值的直接原因。与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差异:

  • 日美利差一直垫底;
  • 德美利差最近几年也与日美利差靠近,是日本和欧洲经济内卷化的结果 (图10) ;
  • 同时,印美利差最高,基本上处在新兴市场利差的高位。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 相对审慎的政策取向,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今年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自2018年11月起,中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差值进入有记录以来的第三轮上行期,今年9月,该利差创下了2.43个百分点的新高,超越了2011年9月的高点。

图10:主要经济体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与美国的利差(百分点,12月移动平均)

数据来源:Bloomberg,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在未来几年里,现有中美利差结构或维持较长时间,支持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

  • 首先 ,就经济基本面而言,我国经济较美国仍能保持相对增长优势。
  • 其次 ,中国消费增量的确定性优于美国,决定了人民币资产的相对回报和配置价值。
  • 再者 ,我国要素市场化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有可能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中美利差与印美利差的差距会有所收窄。
  • 最后 ,我国比较珍惜货币政策空间,会继续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保持距离。

宏观变局的根本特征之一,是 传统增长动力放慢,而新的动力还在孕育中

2020年一个标志性的政策方向,是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 双循环”经济新格局。这是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之后,发展战略首次落地。

换句话说, “双循环”新格局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载体;进一步而言,“单循环”,无论是“外循环”还是“内循环”,都已经很难独力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01

过去四十年,我国主要依靠“外循环”构建产业体系,通过产能投资与外贸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

从外贸差额及其占GDP之比的变化看(图11):

  • 在 2004年 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年外贸顺差额不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5%以下;
  • 此后,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以及我国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外贸顺差开始明显增长, 2008年 ,我国年外贸顺差额超过2.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到8.7%的峰值水平;
  • 金融危机后,我国外贸表现呈波动走势 ,2015年外贸顺差额曾有过超2.2万亿元人民币的小高峰,但过去10年其占GDP的比重已基本回归到2%附近。

这些变化表明,我国经济的“外循环”发展模式已出现瓶颈,要维持国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调整发展思路,把增长重心从“外循环”为主, 转向“双循环”并重,让“内循环”贡献主要的经济增量

图11:中国:货物和服务外贸顺差及其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02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内循环”发展支撑合意的经济增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内循环”构建需要落实到最终消费上,从亚洲国家的表现来看,鲜有经济体能成功 以消费立国

以最发达的 日本为例,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日本出口占GDP的比重一度下跌,从高位的14.8%降至最低时的9%,但同期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同步下滑;进入本世纪,日本出口占比创出新高,但居民消费占比在短暂上升后再次回落, 日本经济的外循环特征仍然非常明显(图12)

韩国的情况也很相似,其消费占比甚至一直 保持下行的趋势 (图13)

我国人均GDP已于2019年突破1万美元大关,面临与日韩当初相似的发展情形。根据日韩经验,我国在发展国内大循环时,无疑也会面临巨大挑战;要避免重蹈日韩覆辙,走出一条 内外需并重、国内国外双循环并举的道路,需要重构政策框架。

具体而言, 发展“内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即通过收入再分配,大幅 提升居民的消费实力,包括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为此,需要补强“外循环”。过去四十年的“外循环”经济,其基本特点是“ 中国生产,发达国家消费”。这条路不能放弃,因为仅靠“内循环”不可能支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难以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加入RCEP,同时表示愿意计入CPTPP,正是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

  • 即我国将继续推动以多边协商为基础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改进版;
  • 同时,很可能推动包括关税、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在内的规则谈判。

图12:日本:人均GDP过万美元后出口和消费占比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注:日本自1983年起人均GDP稳定在1万美元以上。

图13:韩国:人均GDP过万美元后出口和消费占比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注:韩国自1999年起人均GDP稳定在1万美元以上。

畅通“内循环”,将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增量十四五规划将以启动“内循环”作为主线,使内外循环互相呼应、互相促进。关于“内循环”,其核心是“ 中国生产,中国消费”。

短期而言,中国经济或仍需依靠“ 新基建”,但长期来看,必须启动 以消费为主的“新内需”

03

从结果来看,畅通“双循环”经济之后,我国很可能会从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

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人均GDP水平提升,一国的外贸顺差占GDP比重会呈下降趋势(图14)。这与发达经济体国民消费力提升,对海外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增加有直接联系。 我国的外贸顺差有可能随着“内循环”的扩张而逐步下降,甚至转为与美国类似的外贸逆差局面。

图14:G20:2019年人均GDP与外贸顺差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图15:G20:出口与进口国实际GDP趋势项环比(%)

数据来源: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注:出口国指“阿根廷、巴西、加拿大、中国、印尼、日本、韩国、沙特、南非、俄罗斯和欧盟(含英国)”,进口国为剩余其他G20成员国(不含德国、法国、意大利)。

另外, 从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会强化我国经济增长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图15)。从G20成员国在历次“衰退-复苏”期间的增长表现来看,进口国的增速波动远小于出口国,且复苏的时点通常会更早,这意味如果我国能成为“进口国”,经济增长内生化程度会提高,这将增强人民币资产的alpha属性,提升其在全球组合中的配置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成为净进口国,是国内经济不断升级的结果,也会带动外贸结构的不断升级迭代

外贸升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出口升级和进口替代两个方面,前者意味着出口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后者将减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口。特别地,根据日韩的经验,从制造业进口替代的角度看,我国在 电子机械产品和能源化工产品等方面将具有明显的优势。

5从G20到G2

G20格局是自美苏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产物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G20在协同各国政策和危机应对措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避免了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甚至大萧条。然而,今年抗击新冠疫情,各国协同对付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性和时效性甚至超过全球金融危机,但 G20未能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是去全球化的后果之一

在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增量依赖或催生 中美新G2格局

中美两国的经济体量逐渐接近。按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截至2016年末,中美两国GDP在全球的占比均高于15%,这不仅超过了西欧12个发达国家的总和,更大幅领先于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地区性强国(图16)。毫无疑问, 中美是当今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两位主角

图16:主要国家和地区GDP占全球的比重(以不变价计算,%)

数据来源: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 (2010,2018),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注:最新数据截至2016年,西欧12国含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和英国,东欧7国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共和国,拉美8国含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和维瑞内拉,前苏联数值自1990年起按先前加盟国数加总计算。

跟美国相比,我国具备发挥 市场制度效率规模优势的潜力。

在市场制度效率方面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 高标准市场体系”,包括“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公平竞争制度等将成为改革的突破口,释放市场制度效率,使之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规模优势方面

我国人口和经济体量庞大,有条件克服日、韩面临的内循环经济短板,推动双循环经济平衡发展。 规模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品牌优势

  • 其一 ,规模优势可以跟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新一代应用场景和技术相互促进,降低传统的交易成本、制度成本,提升创新的效率。
  • 其二 ,随着消费升级,中国品牌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以消费电子市场为例,2019年,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达2493亿美元,占前9大国家市场份额近40%,其规模几乎是美国市场的两倍,与其他7个国家的市场规模之和相若 (图17) 。

这无疑是我国消费电子市场发展的独特规模优势,推动了更多中国消费品牌的崛起。

图17:2019年全球主要消费电子市场营收额及其占比结构

数据来源:Statista,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构建G2新格局的经济基础,决定于全球经济的增量G20的核心是美国是美国独大的格局。在整个G20消费市场中,美国独占三分之一强,欧盟占比仍高,但自2008年开始已呈减量趋势 (图18)

过去二十年,G20消费的增量主要来自我国,2000年时,我国消费占比仅为3.3%,到2019年增长超过三倍到13.9%。未来,即使美国仍能保持消费需求规模不坠,仍然需要包括我国在内的增量来对冲欧日的减量。

当然,G2全球新格局成型,仍面临诸多挑战。

  • 首先 ,美国经济能否再次修复,决定了美国是否有能力继续领导全球发展,使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传统复苏周期。
  • 其次 ,我国能否顺利实现“双循环”发展,决定了我国是否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 第三 ,全球化是去化还是进化,将对百年变局之后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图18:美、欧、中消费占G20的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CEIC,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2020年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些方向性答案。特别是,美中两国都用各自的方式给出了未来4、5年左右的发展方向。

尽管存在着相对分裂,但在2020年11月的总统大选中,美国选民还是给出了一个倾向性的选择。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代表美国将修正目前的政策方向,或 从原来的“贸易战”转向“规则战”,围绕竞争与对话 (competition with conversation)重新确立全球经济秩序

美国需要跳出日本化和欧洲化的陷阱,不可避免地需要遵循“ 刺激-退出-再刺激-再退出”的政策逻辑,从根本上摆脱对刺激政策的过度依赖。

历史经验证明,美国经济有很强的修复能力,没有欧日老龄化的包袱,拥有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和最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美国经济复苏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2020年,是我国很多政策和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很多新政策、新规划的启动之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十四五规划、推动RCEP等,都是围绕着“双循环”这一基本主线展开的战略布局。

内循环经济的建立,将串起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包括继续推动 要素市场化(含土地流转货币化、财产性收入货币化、打破刚性兑付等)国企制度改革、打破区域限制和行业垄断等。

事实上, 发展双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双核安排“外循环”以美国为核心,“内循环”以中国为核心。在目前乃至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外循环”和“内循环”这两个轮子; 这两个轮子发展越平衡,我国经济的现代化之路就可以走得越稳健

最后,美国新政府上台之后,中美竞争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但很大可能会从“贸易战、科技战”,转向“规则战”。与过往的美苏在制度层面,美日、美欧在经贸层面的单纯竞争相比,中美竞争涉及的领域更广,既有经贸、科技实力的对比,也有制度、规则的挑战。拜登执政后,为营造良好外部氛围,扩大美国产品在华市场份额,有可能会逐步放宽现有的贸易限制措施,转而提出更高的市场规则要求。

未来,中美主导的格局,更大可能是全球化的修正,而不是脱钩。

假设美国经济具备再次修复的能力,我国完成构建“双循环”经济新格局,未来的世界将是G2的世界, 2020年很可能是从G20走向G2的起点

6投资建议: 看长做短

在宏观变局中,一些全新的长期趋势正在酝酿。

总结而言,这些趋势包括:

  1. 通货膨胀中枢逐步抬升,倒逼宽松政策退出,国与国之间分化加剧。
  2. 只有“双循环”经济双轮驱动,才能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现代化建设;我国消费增长的确定性高,规模优势主导的创新和品牌潜力大,由此将逐步形成净进口局面。
  3. 增量主导全球G2新格局,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人民币资产崛起。

双循环”经济带来新的长期投资机会:

  • 其一 ,我国消费增长有长期确定性,中国消费品牌崛起,是“ 新内需 ”;短期还是看投资,即“ 新基建 ”,但投资力度或不及预期。
  • 其二 ,支持中美利差走阔和人民币升值。
  • 其三 ,支持进口替代,关注两大制造业部门: 电子机械设备 和 能源化工产品 。

在长期趋势趋于明朗之前,短期不确定性将降低投资者的总体风险偏好,带来确定性溢价上升;投资者会继续“ 看长做短”,更加关注交易性机会,而不是长期配置价值。

1. 明年上半年疫苗推出有助经济重启,但疫苗之后的复苏或不如预期,宽松政策退出可能性小。 周期性行业增长反弹的力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复苏而非政策宽松的力度。

2. 通胀或是一个慢热的过程,从一个部门价格上升到所有部门通胀需要时间;短期关注通胀正常化和结构性通胀交易。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大宗商品领域,依次看好 区域性粮价上涨,以及 金油比收敛驱动下的油价上涨

3. 受基数影响,明年中外经济增长错峰: 上半年看好中国,下半年看好国外;我国政策上半年紧、下半年松的可能性大;明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压力或有所释放。

4. 中美摩擦有所缓和,或从“贸易战”和“科技战”转向“规则战”,全球关税水平或有所下降,出口增速或先高后低。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