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业可从五大方面发力
《中国金融》 / 2020-09-03 15:36:59
金融助力双循环的策略选择
金融助力双循环的策略选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业要发挥优势,在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金融业可从重创新、调结构、降成本、促开放、防风险五大方面发力,为我国早日建成“双循环”发展格局贡献自己的力量。
支持科技创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在部分领域甚至达到全球领先。但是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创新体系有短板、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小,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仅占GDP的2.19%,与美国、日本、德国有一定差距。另外,全球化分工中我国产业链“两头在外”,上游产品、关键技术的可获得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形成双循环的“堵点”。因此,金融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刻不容缓。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充分利用创业板、科创板吸引优质上市企业;大力培育和壮大包括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创业投资机构,鼓励资金流向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政府财政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丰富银行业服务科技创新的手段。开发科技授信品种,综合运用贷款、贸易融资、理财等产品满足科技企业不同生命阶段的资金需求;加快落地银行业投贷联动,探索稳定、可复制的业务模式;效仿科创板,试点建立可享受税收、政策优惠的科技银行,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优化业务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经济结构的重构,金融业务结构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积极布局消费金融领域。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旅游、医疗、养老等消费行业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金融机构应积极把握优质企业的业务机会,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多样的个人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居民消费升级。传统产业有保有压。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手段,分类推进传统、过剩产能行业的优化重组。主动减少技术落后、经营不善客户的业务,将腾挪出的资源优先满足优质客户的需要,加大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能、转型转产、产品技术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合理运用债转股工具,帮助暂时遇到困难的龙头企业降低杠杆率。挖掘经济增长点。瞄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基建、高科技、城镇化等关键领域,以核心企业为抓手延伸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和业务。
降低交易成本,切实提升“双循环”效率
助力“双循环”还要提升金融产品的普惠性,降低融资成本,减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确保持续和稳定的金融供给,保障企业资金安全。重点加大对信用贷款、首贷客户的支持力度,利用专项贷款、再贷款政策,增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减费让利,让企业轻装上阵,提高竞争力。规范金融业收费科目,适度降低收费标准,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重视金融科技的运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精准识别客户、强化流程追踪、智能化营销、产品流程改造等日常经营管理之中,简化金融服务流程、缩短服务周期。紧跟线上线下业务融合趋势,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移动端为线上平台,不断丰富线下业务场景,嵌入综合金融服务。
顺应新开放格局,统筹对外开放和自身安全
尽管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潮流,但是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要在统筹对外开放和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支持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顺畅运行、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综合运用股权投资、银团贷款、项目融资、出口信贷等方式,支持企业在风险较小地区的项目;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协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多层次金融支持。支持国际产能合作,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加快建设一批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境外合作园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鼓励人民币直接参与贸易结算,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鼓励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让人民币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
直面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走在市场前面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金融市场大幅动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居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双重挑战,因此,要增强预判性,准确理解市场环境,提前谋划,分类施策,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守住风险底线。防范化解宏观杠杆率上升的风险,为“双循环”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作者|宗良 李斌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国银行授信管理部高级经理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20年第17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