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宏观政策应从逆周期转向跨周期转变 更应注重长远性 详情

宏观政策应从逆周期转向跨周期转变 更应注重长远性

蒙格斯智库 作者:钱春海 / 2020-09-03 14:14:55
原标题:钱春海:宏观企稳政策长远——从逆周期转向跨周期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此次会议除决定于今年10月份在北京召开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外,还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社会以及经济形势,并在财政货币政策、房地产、资本市场改革等多方面做出了多项部署。从当前发展的态势来看,中国宏观经济环境面临的诸多改变,已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因此宏观政策应从逆周期转向跨周期转变,更应注重长远性。政策从逆周期转向跨周期的转变,意味着我们对于外部风险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经历了二季度宏观经济企稳反弹后,政策开始对长远问题进行布局。显然,这些布局注重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也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源于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背景下,民粹主义抬头。美国为转移国内矛盾,频频对中国发难,中美之间的摩擦将长期化复杂化。这些变化并不是短期,有些是根本性的、长期性的,而疫情加强了这种长期性的变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将继续深刻调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将持续受到冲击,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严峻。作为开放性大型经济体,这些变化,不仅会对中国经济带来直接冲击,而且还会间接干扰中国经济的循环运行,恶化未来发展预期,对未来中国产生更为深远的不利影响。
 
  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因此对于宏观调控政策,不应该只关注短期得失,我们必须谨防过度宽松政策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因此,当前的宏观政策除具逆周期调节性质外,还需具跨周期性质。因此会议创新性地提出了“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并且强调了“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这些创新策略,一方面,可积极应对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着眼未来,可为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政治局会议对于宏观政策从“逆周期”向“跨周期”的转变,意味着宏观政策焦点从熨平总量短期波动转向熨平长期结构的转变。“双循环”有主有次,政策“跨周期”行稳致远。此次会议正式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内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并提出“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此前全球大幅降息背景下而国内宏观政策保持相对稳健的原因。这是因为新冠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态势,中长期仍然需要看这个国家长期结构因素的变化。因此,面对此次疫情,中国的中长期宏观政策必须保持定力,否则未来疫情好转后,政策还要回调,回调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
 
  因此,与全球同行相比,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比较稳健。从年初到现在,央行进行了三次降准,但从力度而言,尚未突破其货币政策“稳健适度”的常态框架,操作仍然十分审慎,并未显示大水漫灌全力宽松的意愿。元旦期间,央行宣布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月3日,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从降准力度与释放长期资金规模上看,央行的政策态度仍然是常规的、审慎的。
 
  反过来说,如果央行当前实施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是否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认为很难。在经济疲软的宏观形势下,必须注意两种现象,一是银行惜贷,二是企业弃贷。此即流动性陷阱的观点。对比凯恩斯的相关理论以及出现过流动性陷阱经济体的典型特征,并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落入流动性陷阱,但这种担心也确实反映出,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下,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拉动总需求的传统需求刺激政策的操作空间已经受限。在目前这种状态下,大规模释放出来的资金并不一定能够进入实体经济,有效贷款也有可能并未真正增加。因此,政治局召开会议反复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未出现以流动性促进经济增长等常规性的描述。流动性的跨周期性调整将是未来货币政策关注的重点。
 
  因此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今年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二季度GDP企稳反弹后,当前宏观政策更加重视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平衡。新冠疫情虽然加大了中国经济短期下行的压力。然而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疫情只是一个短期扰动现象,不会改变中国的长期走向。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面对疫情,当前宏观政策要保持定力,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出有节奏、有针对性的调整。因此尽管2020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考虑到中外经济金融形势的不同以及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当前中国宏观政策不宜发力过猛,必须通盘考虑,对于大规模宏观政策扩张所形成的负面作用,我们必须保持审慎之心。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深化改革、依靠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及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国内大循环的形成需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这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政策,比如对民营资本放开部分服务业以及垄断竞争行业,提高民营资本的回报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来源:蒙格斯智库  作者:钱春海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经济学教授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