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下半年宏观政策建议
中央结算公司 / 2020-08-09 22:49:09
(一)财政政策
充分发挥积极财政的撬动作用,做好前期政策的落地落实。疫情主要影响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建议下半年仍以财政政策为主,强化逆周期对冲,支持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撬动实际需求。今年政府债券同比新增发行规模创历史高位,要聚力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领域,尽早发挥债券资金使用效益。今年拟安排的财政赤字率高于往年,在财政收入维持低速增长的情况下,更应着力构建支出结构优化的长效机制。除直接经济补贴外,可扩大广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例如,增加保障房供给、改造老旧小区、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投入等。
增加短期国债发行,提升特殊时期政策效能。一方面,目前海外疫情仍未好转,国内处于缓慢恢复重启阶段,预计下半年财政收入下降而支出刚性的情况仍难缓解。基于此,建议适度扩大短期国债发行规模,获得低成本、灵活、可观的资金,更好支持“六稳”“六保”领域。另一方面,当前流动性环境整体宽松,此时发行短期国债能够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较佳结合点,将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更好地转化有效投资,高效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潜力。
进一步推动财力下沉,惠及基层。今年减税降费力度较大,地方财政面临压力,财政资金使用将体现“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总体加大。总量有保的同时更应注重使用结构优化和发力精准,可灵活适度增加专项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受疫情和汛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和领域,以便在当前的特殊时期,较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在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方面的效率,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二)货币政策
向内聚焦,应对短期冲击也要做好中长跑打算。上半年全球主要央行的QE政策将导致疫情后全球流动性长期充足,下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在考虑到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和流动性形势的情况下相机抉择,坚持以我为主,适时适度调节利率水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实体经济相对较阔的信用条件,呵护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缓慢恢复。从中长期看,未来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周期性下行,保护主义上升,我国外需形势不容乐观。在此情况下,需要用改革释放内需潜力,货币政策应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支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上半年人民币信贷投放力度较大,并突显一定的结构性支持特点,但间接融资体系下企业融资满足率仍有待提高,同时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风险有所加大。基于此,建议持续加大直接融资比重。依托新《证券法》注册制改革的政策利好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有利条件,促进企业债券市场扩容,充分发挥债券的定向支持功能,提高企业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所需环节。
(三)金融政策
加快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信贷投放加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需求加大,下半年金融政策应继续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金,提早谋划应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大幅增长。一方面,降低中小银行永续债发行门槛、提高发行审批效率,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根据自身需要规划其资本工具发行。另一方面,鼓励年金、保险资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财务性股权投资、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投资。以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严防资金空转,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近期房地产工作座谈会重申“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银保监会年中会议提出严防影子银行房地产贷款乱象回潮,下半年金融政策将以稳增长和防风险作为两大主线。中短期措施方面,建议做好“一收一放”:前者是指在市场利率下降过程中,着重关注企业短期信贷和对公结构性存款同步高增的现象,加大对银行资金空转、套利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监管震慑作用。后者是指引导鼓励正当的金融创新,推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定价合理的金融产品,完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促使金融高效精准支持实体经济。长期来看,治本之策是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金融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精准匹配。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