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分析
中国科大新金融研究中心 / 2020-07-28 10:16:14
导读:7月3日,应巴曙松教授邀请,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研究院院长沈建光博士做客“中国科大新金融讲坛”第十一期,发表了题为“疫情引发中国新一轮经济金融数字化变革”的线上讲座,本文根据主讲人录音整理而成,敬请阅读。
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但是中国的恢复相对来说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快的。大家也看到一季度统计局公布的经济增速是-6.8%,说明经济受到了重创,这个数据是从来没看到过的,而且消费在一二月份跌了20%。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生产端,5月份工业增加值已经是4.4%的增长了,从生产端其实恢复的还是相对比较快的,但是主要问题是在需求端。需求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下降了2.8%,固定资产投资是下降6.3%,所以整个投资和消费还是负增长,但是我们的生产已经恢复,这说明了什么?现在是供大于求,所以我觉得这是出现通胀下行,包括PPI通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出口其实也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所以三驾马车从需求看,其实都是压力比较大的。当然我相信6月份会更快恢复的,但从总的失衡来看,即生产比较快的恢复跟需求缓慢的恢复之间的矛盾,我觉得接下来是会制约生产端的,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发现卖不掉,就会变成库存,雇佣的工人其实也都不需要加班了,所以其实对下半年收入的增长,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可能都会逐渐体现出来。我觉得下半年消费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像去年增长7-8%的数据这样,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图
第一道冲击是生产不能持续,像2月份时这是最严重的。现在生产开始恢复,但是需求没有恢复,而且国内的需求没有恢复的同时,海外的需求是更令人担心的,因为国内毕竟有储蓄,政府还在加快新基建等的投资,地方政府在做专项债发放,但是出口这一侧,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压力。像中国的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行业,50%的产值是出口贡献的。现在海外疫情还在继续肆虐,甚至加重,那么海外的需求会下行。这样我们这些出口产品能不能恢复就面临很大的压力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压力,即使疫情到了下半年或明年得到控制,会不会出现产业链的转移?这个也确实对我们有很大影响,因为中国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将近30%。如果一些产业出现转移,边际上都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在另外一个研究上看到,中国的这些产业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其实从15年到19年,大部分有所下降。15-17年发现下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当时没有贸易战,却已经看到了往东南亚方向转移产业的这样一个态势。但到了17-19年,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本来是增长速度挺好的,但因为贸易战其实已经在下行了,主要的替代者是墨西哥。所以产业链转移是已经在发生的事情,疫情会不会加快这个步伐,我觉得要特别关注。
抗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觉得最核心的是对服务业。大家看到线下场景停滞,但是电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和生鲜物流等这些非接触式的经济需求非常旺盛。总的来看,疫情对互联网、对线上业务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因为线下的商店和工厂现在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都要进行线上业务,所以产业数字化、线上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疫情最主要的影响我觉得是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我们分析了10000家企业的财报,包括2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和近8000家的新三板公司,发现疫情其实对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到A股2000多家民营上市公司当中,它们相对已经算中大型了,但总和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8.7%。其中只有电子产业的增速不错,因为很多人在家里在线办公,其他还有打游戏等等的需求,这都需要电子设备。除了电子产业外,其他的行业基本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40%的企业一季度已经是亏损。为什么政府各种措施大力救助这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其实就是看到了疫情对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重大影响。
那么该怎么办呢?现在我们也明显看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各种各样的对重点困难企业的贷款力度不断加强,银保监会强调不断贷不抽贷,央行也推出各种各样的降成本措施。国务院常委会的好多次会议就是讨论救助民营小微企业,包括财政和货币的各种各样政策。最近大家也看到央行又下调了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其实这都是帮银行降低贷款成本。监管机构在很多方面其实也增加了容忍度,很多的债务的还本付息都延长了,今年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可以申请延期还本,而且结合经营情况,还可以免收罚息。最近非常引人关注的就是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给实体经济,我们根据测算,75%将由中小微企业受益。
我因为现在关注金融科技,跟银行方面也有一些交流,现在的政策确实压得很实,包括银保监会刚刚出台了一个具体落实优惠的措施,全年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要占比新增贷款估计40%,这是非常大的比重。下半年我们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会不断加快,这些都是货币政策明显的放松。
但最近风向其实有一点点变化,特别是在陆家嘴论坛上,刘鹤副总理和一行两会的领导,讲到很多救急的措施可能会告一段落了,就是说现在中国经济可能比想象中还有更有韧性,也不需要无限制的像美国一样进行量化宽松。流动性在边际上可能不像前段时间这么放松,因为现在更多担心的是如果流动性太宽松,对房地产市场可能是一个明显的促进,进而推高房价。这是我们要防范的,所以货币政策还是有一些多重的挑战。
最近还有关于货币化财政赤字的讨论。目前主流的观点是中国可能还没到这个地步,常规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财政赤字,让地方政府增发地方建设用债,包括1万亿的特别国债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作用。中国还没有到像西方国家一定要用零利率刺激的情形。其实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美国、欧洲,他们现在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但也没有直接地进行货币化财政赤字,所以我们更没有必要。
中国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就是六保,这是底线思维。现在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方面来看海外形势还是相对更严峻的,现在有一种提法,就是我们现在要更关注内循环,它的重要性大于外循环了。所以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很大一块是小微企业,所以这一块现在是重中之重。
此外,消费券和新基建这两个政策我觉得特别引人瞩目。消费券我是很支持的,消费券对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有吸引力。在美国发支票,大部分的钱流到股市去;在香港发现金,经过调研,中产以上的人,大部分把这个钱就存在银行里了;而只有发消费券,它只能是消费掉的,发一个月或三个月内失效的消费券,而且它本身是有杠杆的,你拿到100块的消费券,可能要花200块、300块去消费,相当于给你打了很大的折扣,这对低收入人群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所以从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来看,消费券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包括京东也在调研,我们初步看北京的消费券发放已经有非常好的效果。消费券政策接下来我觉得可能还会加大力度。
还有就是新基建政策,新基建的资金来源是非常充分的。我们看到今年要发1.6万亿的新基建的专项债,那么专项债不能用来做土地储备,也不能做棚户区改造,全部要投在交通运输、新器件、公共服务这些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专项债,包括其他的特别国债,新基建的资金来源是有比较充分的保障的。关键是新基建怎么投出去,是不是要引进民营资本跟投,如果这样可以加大杠杆。新基建覆盖的面也越来越广,一开始有一种说法说新基建是7种不同的领域,像5G基站、充电桩之类的设备,但实际上我认为新基建的核心其实就是数字基建。只要是用于把传统的企业和商店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这些投资,我觉得都应该在新基建的范畴内。按这样理解,我们发现新基建的覆盖面是非常广的。所以新基建并不是新瓶装老酒,而是下一代技术产业的基础,帮助中国在第4次产业革命中奠定基础,甚至引领世界的一个重要政策。
我刚才提到了专项债,包括更大的财政投入,资金还是相对比较充裕的。那么现在有一种担心是超前投资。我觉得超前投资只要投的方向对,超前一下问题也不是很大。因为毕竟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要把经济从比较深度的负增长中拉出来,回到正常增长的过程中。08-09年的4万亿政策当时被批评很多,但当时投到了高铁系统上,现在就为我们的基础设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现在全世界都羡慕中国的高铁系统,也对我们的物流电商帮助很大。
来源: 中国科大新金融研究中心 作者: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研究院院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