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新走向
《瞭望》 / 2020-05-21 11:15:09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唐敏 李亚飞
➤需求不足仍是目前企业复工复产达产中的突出问题。加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更多运用改革的办法扩内需,着重抓好一批见效快的改革措施
➤资金蓄水池修好了,各个渠道的水在涌入,关键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将水精细导流进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激发市场活力
➤进入中高速增长期后,今后五到十年,从空间角度看,中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
2020年,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年。按照既定目标,中国要在这一年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这一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突出表现在一季度-6.8%的经济增速,让后面三个季度必须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完成既定目标。
面对疫情冲击,中央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形成政策包,从释放流动性、减税降费,到疏通传导机制、降低成本,加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一系列举措助推经济加速复苏。从近日公布的4月份数据看,反映市场主体信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与之形成印证的还有,4月发电耗煤同比降幅收窄,高炉开工率相比上月进一步回升。
另一方面,境外疫情形势严峻,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沿着向好的航向乘风破浪,开创疫后经济发展新局面。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资源,中国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采用常态货币政策的国家等,为下一步蓄势而发提供了充足的支撑,为应对挑战预留了操作空间。
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疫情冲击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趋势和前景。中国总体上已进入向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后期、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抓住战略机会,深化改革开放,将迎来更大的跃升空间。
稳住基本盘
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首当其冲是中小企业。企查查数据显示,2月23日至3月23日,全国范围内有12.7万家企业登记注销。以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为例,注销企业中,注册资本100万元以内(含100万元)的中小企业占注销企业总量的68%。
中小企业的背后是就业,是民生。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看来,稳住经济基本盘,核心是保企业、保就业,就业稳,收入和消费就稳,经济社会大局就稳。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同比少增95万人,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有所上升,居民增收难度加大。
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相关“抢救”措施不断推出,从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减免,到对11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办理延期还本或付息;从减免各类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上半年达6000亿元,到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惠及8400多万职工;再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
实打实的政策让复工复产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比如,受疫情影响严重下滑的汽车销售迎来了反弹。4月我国汽车销量为207万辆,同比增长4.4%。
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走出了加快修复的节奏,从土木工程PMI、微观钢材需求、挖掘机销量数据中均有体现。多省市发布了新基建投资计划。以上海为例,近日发布的“新基建35条”,首批重大项目总投资约2700亿元。
最直观的复苏表现在,“五一”期间,多地出现车流拥堵、景区人流井喷现象,餐饮、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快速企稳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6.3%。
但从整体来看,王昌林认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问题。他建议宏观经济政策应加大扩内需政策力度。加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积极推进老旧社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关键作用。
此外,他认为要更多运用改革的办法扩内需,着重抓好一批见效快的改革措施。比如,聚焦养老、托育、家政领域市场主体的痛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和“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服务,这既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又可释放需求潜力。同时,着眼长远,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关键领域的改革,释放蛰伏的巨大潜能。
加大逆周期调节精准度
“中小企业对2020年自身发展形势的判断,转向悲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告诉记者,从问卷调查结果看,16.4%的企业预计2020年将发生较大亏损,有可能破产或倒闭,这类企业占比已连续两个月上升;只有12.4%的企业认为会快速发展,规模扩大或利润率增长;9.1%认为与上年大致相当;另有44.1%认为经营困难,只可维持经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说,目前应该警惕两类中小企业倒闭潮,一类是外贸制造业中小企业,另一类是服务业中小企业。受海外疫情影响,未来一两个季度中国外需大概率出现同比大幅下降,一旦外贸制造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断裂,短期很难恢复;而服务业中小企业即使复工,由于消费低迷、产业链传导、成本增加等因素,实际经营困难也将会持续加大。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进行了不少探索。在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发力下,4月金融数据强势回暖:新增人民币贷款1.7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09万亿元。4月末M2同比增长11.1%,同比增速创2017年以来新高。
即便如此,上述甘犁团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46.6%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获得政策和金融机构支持。
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金融政策传导通道的中小银行信贷政策受监管“硬约束”限制,客观上阻碍了部分金融血液顺畅流进中小企业。不但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束缚企业施展拳脚,还一定程度形成金融“堰塞湖”,甚至部分定向信贷支持资金出现“空转”。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到资不抵债、破产的地步,但是现金流的断裂让它们难以维持。应该竭力避免在中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与金融不良资产增加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近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意味着资金是“充裕”的。王昌林认为,关键是要切实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作为另一重要支撑,王昌林认为,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强调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钱花好,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年初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29万亿元基础上,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2020年发行地方债券18973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6626亿元,再融资债券2347亿元。
综合来看,资金蓄水池修好了,各个渠道的水也在不断涌入,关键是灌溉层面,如何将水精细导流进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里,激发市场活力。王昌林认为,应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统筹协调配合,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避免金融“堰塞湖”现象。下一步要在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下,充分发挥好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效力。
经济增长格局如何优化
基于阿里研究院提供的电子商务指数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小微企业数据库,甘犁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电商发展越发达的地区,企业存活率越高,而且小微企业成长更快。数字模型显示,在排除其余影响因素后,电商指数增加1%,小微企业资产增加0.25%,营业收入增加0.38%,雇工人数增加0.05%。
黄益平认为,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技术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工具。数字金融,将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新的机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缩短供应链,让企业对本地需求反应更为敏捷。
如果说疫情之下的经济发展像一场足球比赛,那么除了以“稳”和“保”守住底线、守住球门,还需要积极的进攻,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是全球性的进攻点。这些领域、产业,将成为抢占下一轮技术制高点的战略要地,也是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
围绕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中央提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这些产业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锋。
换一个视角,从一季度GDP总量来看,谁在支撑中国经济?长三角以近5万亿的GDP,在全国GDP中四有其一。
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了60%,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日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2019年中国内地14个城市人均GDP超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进入中高速增长期后,结构性潜能的内容将发生很大变化。从空间角度看,今后五到十年,最大的结构性潜能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
围绕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国家层面的空间布局和改革举措正不断推出。以土地为例,当前的土地供给效率已经满足不了绝大部分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需要,突出表现在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不足、产业用地结构低级化、城乡土地二元化严重、区域土地配置效率低下等,亟待通过改革提升土地支撑能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外公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浦山讲坛”指出,包括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等在内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会在今后数十年产生几十万亿级的红利。
中国经济以都市圈、城市群、区域增长极带动的发展战略更加清晰,更多的发展故事、增长奇迹将在这里上演。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