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制造 详情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制造

华创宏观 作者:张瑜 / 2020-05-14 10:11:57

学术前沿:如何研究全球价值链?




  二

  学术前沿:如何研究全球价值链?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可以分解为五个步骤。即先构建全球投入产出表,再计算一些简单宏观指标,进而将出口分解为九项。这九项中一部分为国外贡献的增加值(FVA),一部分为国内贡献的增加值(DVA)。然后计算一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前向参与度(通过出口中间品参与全球分工,这个中间品出口后需要至少再跨境一次,方式是计算出口中来自forward participation的比值)、后向参与度(通过进口中间品参与全球分工,这个中间品需要用于出口,方式是计算出口中来自 backward participation的比值)。在前四步的基础上,可以用来研究一些问题。比如一国GDP中有多少来自出口所贡献。一国出口中有多少来自国外的产品。一国在全球分工中是更偏上游还是更偏下游。我们在后面的1-4小节逐一介绍前四步。在第三章节介绍几个简单的应用。

  

  (一)步骤一:构建全球投入产出表

  全球投入产出表的构建涉及一些基础数据以及一些基本假设。基础数据主要是三个。

  第一,各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一般都会定期编制本国的投入产出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目前更新至2017年。一些不编制投入产出数据的国家,一般将其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列入全球其他这一部分,并对这部分的数据作一些估计。

  第二,全球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数据。贸易数据较为完善,以中国的商品贸易数据为例,有出口至各个国家的基于HS(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统一标准,各国前6位是一致的)分类编码的各个商品的出口数据。

  第三,编码转换表。以商品贸易为例,需要将HS编码转为投入产出表编制中使用的行业分类(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即ISIC,联合国制定)。此外,需要基于BEC(广泛经济类别,联合国制定)将出口的商品分为中间品和消费品。

  主要的基本假设如下:

  第一,全球由G个国家或地区组成,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分为N个行业。理论上,如果数据足够齐全,G可以为全球所有的国家或地区的数量,N可以是最细致的行业分类对应的行业数量。但限于数据可得性,G和N都不会太大。G中会包括一个特殊的国家,即全球除了模型中包括的国家之外的地方。

  第二,一国生产的商品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用于本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中间消耗。另一种是用于本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终端消费。即一国的总产出等于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加上用于终端消费的部分。

  第三,中间品可以不断的加工,出口。但终端消费品最多出口一次,即要么在本国消费,要么出口到另一个国家被其所消费。现实中可能存在终端消费品被进口国再次出口到其他国家的现象。

  第四,全球所有国家的增加值(即GDP)等于所有国家的终端消费之和。但对于一国而言,其终端消费不等于其GDP。这一点与研究国内的投入产出表时会有点不一样(国内投入产出表中终端消费加上净出口等于其GDP)。

  第五,一国的GDP由两部分贡献。一个是出口的商品(中间品或者终端消费品)中包含的增加值。另一个是用于国内中间消耗或者终端消费中包含的增加值。这样的拆分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国GDP中由出口贡献的比例有多少。

  (二)步骤二:计算简单的宏观指标

  因为构建全球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中,会涉及一个优化的过程,即在尽可能减少误差的情况下,使得最终的投入产出表满足基本假设。因而,在构建完投入产出表后,需要重新计算一些简单的宏观指标。比如,一国的总产出、一国的GDP、一国的出口等。一国的总产出中有多少用于中间消耗(既有用于本国的中间消耗,也有用于其他国家的中间消耗),有多少用于终端消费(既有用于本国的终端消费、也有用于他国的终端消费)。

  此外,后了后续计算的需要,会计算一个直接消耗系数。即,一国每个行业生产一个单位的商品,需要消耗本国各个行业多少商品,需要消耗他国每个行业多少商品。每个行业的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即为这个行业贡献的增加值。

  (三)步骤三:将出口数据予以分解

  这一步是研究全球价值链的核心。我们参考(Robert Koopman et al,2014),将一国的出口,分解成九个部分。这九个部分相加等于出口总额。这九个部分,参见图表1,第1-3项是来自国外贡献的增加值(即记为FVA)。第4-9项是来自国内贡献的增加值(即为DVA)。总出口 = FVA +DVA。这样的分解,便于我们做很多后续的研究。

  我们逐一解释下这9项的具体含义。根据(Robert Koopman et al,2014)的计算,我们列出主要国家的出口数据的分解结果(图表3),我们提示一点,出口中占比最高的其实是第一、第二、第四、第七这四项。即对于一国而言,出口中会包含一定比例的进口的商品。出口的商品的主要流向,或者以终端消费品的形式被进口国直接消费,或者以中间品的形式被进口国加工成消费品然后消费。其他几种流向,占比都比较小。

  假设出口国记为A国。同时结合图表2,讲解这九项分别对应的贸易方式。图表2从一个价值4美元的中间品开始,假设每加工一次增加1美元的价值。我们观察,这个商品不同的加工、消费方式,对于A国而言,出口多少,贡献A国多少增加值,以及与这九项的联系。

  九项中的前三项是计算A国出口中包含的国外贡献的增加值。进一步,细分如下:

  第一项,是A国出口的终端消费品中,来自国外的增加值有多少。参考贸易方式二,进口一个价值4美元的中间品,加工成终端消费品,然后出口至国外。此时,出口5美元的消费品,来自国外的增加值为4美元。

  第二项,是A国出口的中间品,来自国外的增加值有多少。参考贸易方式六,进口一个价值4美元的中间品,加工成中间品,此时出口5美元的中间品,来自国外的增加值为4美元。

  第三项,纯统计重复项。由于一国出口产品中要么是中间品,要么是终端消费品。因而,出口中来自国外的增加值已经全部计算入第一项与第二项中了。之所以有第三项,是由于存在这么一种情形。某个商品需要多次经由国外加工,那么在多次出口的过程中,会重复计入这个出口商品中包含的国外的增加值。参考贸易方式7,A国先是从B国进口了4美元的中间品,加工成中间品(此时为5美元)给B继续加工,然后再进口回来,再加工成中间品,再出口,此时出口价值为7美元。但就这一个商品而言,一共出口两次,出口合计12美元。这12美元中,本国加工两次,贡献了2美元的增加值。B国贡献了最初的4美元的中间品,以及加工了一次,一共贡献了5美元的增加值,A国与B国合计贡献了7美元的增加值。但出口统计的数据是12美元,多出来的5美元就是重复统计项。这个重复统计项中,4美元是重复统计了B国的原材料。也就是来自国外的增加值的重复统计项。

  九项中的后六项是计算A国出口中包含的国内的增加值。进一步,细分如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A国中间品出口后,可能会经过多个国家的加工,但模型实际上是按最终将中间品加工成消费品的国家是谁进行分类的,不会去管中间由谁完成了加工。这一点,在分析第七项处,需要尤其予以注意。

  第四项,是A国将终端消费品出口至B国,被B国消费,这一环节包含的国内贡献的增加值。参考贸易方式一,A国将本国的中间品加工成消费品出口至B国,出口5美元,全部由本国贡献。

  第五项,是A国将中间品出口至B国,被B国加工成中间品,再回到A国,由A国加工成终端消费品,被A国消费,这一环节包含的国内贡献的增加值。第五项值得注意的是,回到A国加工成消费品,如果再出口,会算入第四项中。参考贸易方式九。A国将4美元的中间品出口至B国,B国加工成5美元的中间品,再回到A国,A国进一步加工成消费品,此时价值6美元,由A国所消费。此时出口4美元,全部由本国贡献。

  第六项,是A国将中间品出口至B国,被B国加工成消费品,回到A国消费,这一环节包含的国内贡献的增加值。参考贸易方式八,A国将4美元的中间品出口至B国,B国加工成5美元的消费品,被A国所消费。此时出口4美元,全部由本国贡献。

  第七项,是A国将中间品出口至B国,在B加工成消费品,然后在B国消费,这一环节包含的国内贡献的增加值。参考贸易方式三,A国将4美元的中间品,出口至B国,由B国加工成5美元的消费品,由B国消费掉。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贸易方式四也会被纳入这一项中,即A国将4美元的中间品先出口至C国,C国加工成5美元的中间品后出口至B国,B国加工成6美元的消费品后,自己消费掉。贸易三与贸易四最大的区别是跨境的次数。贸易三只跨境一次。贸易四跨境超过一次。后续的研究中,将贸易四认为是从前向角度参与全球分工。

  第八项,是A国将中间品出口至B国,在B国加工成消费品,然后由C国消费,这一环节包含的国内贡献的增加值。参考贸易方式五,A国将4美元的中间品出口至B国,B国加工成5美元的消费品,出口给C国消费。

  第九项,纯统计重复项。与第三项类似,不同的是,此处重复的是国内创造的增加值。比如一个商品,反复多次出口至国外加工再回到国内加工,那么国内创造的增加值在出口环节会被重复计算。参考贸易方式7,在贸易方式7中,一共重复计算了5美元的增加值,其中4美元是第三项,由国外贡献的增加值的重复统计,1美元是第九项,由国内贡献的增加值的重复统计。

  

   

  (四)步骤四:计算前向参与度与后向参与度

  研究前向参与度(通过出口中间品参与全球分工,这个中间品出口后需要至少再跨境一次)与后向参与度(通过进口中间品参与全球分工,这个中间品需要用于出口),主要是为了研究一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全球分工。且,在全球分工中,是处于下游位置还是上游位置。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全球分工,一般指的是,一个商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至少要跨境两次。一国处于上游位置,要么通过出口原材料,比如原油或者矿产品。要么出口技术,比如电子芯片中的设计环节。一国处于下游位置,则主要是通过进口中间品,组装成终端消费品。一般认为,一国依靠技术出口处于上游位置的国家,其制造业中技术含量较高。

  前向参与度的计算 = forwardparticipation/Export ,即一国出口中有多少比例是本国向全球贡献的用于继续加工的中间品。后向参与度的计算 = backward participation/Export),即一国出口中有多少比例是本国采购的其他国家的中间品。计算的关键是从一国出口中拆出forward participation 与backwardparticipation。我们不讨论计算细节,但与出口的九项分解的联系简述如下:

  forward participation,包括了出口中的第五项(贸易方式九)、第六项(贸易方式八)、第八项(贸易方式五)、第九项(贸易方式七),以及一部分第七项。之所有第七项没有全部纳入,是因为第七项的简单模式下(贸易方式三),比如A国出口中间品至B国,然后B国加工成消费品在B国直接消费掉,商品只跨境一次,与第四项(贸易方式一)没有差别,不纳入此处全球分工的考虑范畴。但第七项的复杂模式下(贸易方式四),商品跨境至少两次,纳入此处考虑范畴。其他几项,商品跨境次数也都至少两次。

  backward participation,相对较为简单,包括了出口中的第一(贸易方式二)、第二(贸易方式六)、第三(贸易方式七)这三项。事实上,只要出口的商品中包含进口的成分,商品跨境次数必然至少两次。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