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宏观姜超:疫情之下,谁是赢家?
海通宏观 姜超 / 2020-04-19 23:31:47
2020年1季度,中国GDP同比下滑了6.8%,这是近40年以来中国经济首度出现单季负增长,这也是我们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虽然我们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但由于海外疫情的严重扩散,对国内形成倒灌,加上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使得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完全消灭境内的新冠病毒。4月以来,我国每天新增的本地感染者保持在10例左右。
而本地感染者的存在,意味着我们的经济生活无法完全恢复正常。到目前为止,电影院等人群密集型的行业依然暂时停业,而全国多地的中小学无法正常复学。4月以来,百度地图慧眼数据显示,全国人口迁徙规模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6成左右。
因此,我们未来或许会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也就是在有效的疫苗发明之前,疫情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或将长期存在,这也预示着后续经济的恢复偏慢,更可能出现的是“U型”的回升而非“V型”的复苏。
虽然1季度中国经济数据不佳,但其中也有好坏之分。本文试图寻找1季度中国经济中的亮点,看看哪些行业是抗击疫情的赢家。
1.必需消费保持稳定
食品消费大幅上升。
虽然1季度代表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大幅下滑了19%,但也有少数行业的消费增速保持了正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食品类消费。
1季度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2.6%,其中3月增速高达19.2%,比前两月的9.7%进一步提升。1季度限额以上饮料类商品零售同比增长4.1%,其中3月增速从前两月的3.1%升至6.3%。
食品消费的大幅上升主要源于价格上涨,1季度食品类商品的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6.6%,涨幅远高于所有商品零售价格的同比上涨3.8%。
日用品消费增速转正。
另一增速稳定的是日用品行业,1季度零售增速同比下降4.2%,但3月零售增速由负转正至0.3%。
与日用品性质接近的还有文化办公用品,1季度零售增速同比下降3.4%,其中3月零售增速同样由负转正至6.1%。
必需消费保持稳定。
我们将统计局公布的零售商品分类,将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纺织服装、文化办公用品、日用品、中西药品等归属于必需消费品,而将其余的汽车、家具、家电、通讯器材等归属于可选消费品。
可以发现,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必需消费依旧保持稳定,但是可选消费普遍大幅下滑。1季度中国限额以上必需消费同比仅下滑6.5%,降幅远低于可选消费的26.1%。而在3月份,必需消费降幅进一步缩窄至2.9%,降幅依然远好于可选消费的17.8%。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近期美国的零售数据也是必需消费远好于可选消费。由于3月份美国多地实施了居家令,使得3月美国零售额环比大幅下降了8.5%。但其中属于必需消费的食品饮料店、食品杂货店、日用品商店等销售依然保持正增长,但属于可选消费的汽车和机动车、家具、电子电器等销售大幅下滑。
2.移动经济表现活跃
1季度,与互联网有关的经济表现活跃。
移动网络使用活跃。
首先是移动互联网流量保持高增长。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前两月全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到235GB,同比增长44.2%。其中2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8.88GB,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5.5%。
其次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的持续增加。易观数据显示,1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规模达到10.23亿人,同比增长1.3%;其中单日人均使用时长达到6.62小时,同比增长28%。
今年3月份,活跃用户数排名前十的移动APP,其活跃用户数均有明显增加。
其中,排名前两位的是两大社交APP微信和QQ,其月均活跃用户数同比分别增长了3.5%和33.9%。排名第三、四的是电商与支付类APP淘宝和支付宝,其月均活跃用户数同比分别增长了45.6%和31.4%。排名第五到第九的是视频和短视频类APP,包括爱奇艺、抖音短视频、腾讯视频、快手和优酷视频,其用户数平均增长了24.9%。排名第十的是电商类APP拼多多,其月均活跃用户同比增长203%。
除了上述社交、电商、支付、视频和短视频类移动APP以外,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生鲜电商等行业移动用户数也出现大幅增长。
移动经济持续高增。
而移动互联网的活跃,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收入增长。
从电信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来看,前两个月移动数据和互联网接入业务的收入累计同比增长4.5%,相比去年末1.5%的增速明显提升。
从邮政总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季度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25.3亿件,同比增长3.2%;其中3月份完成59.8亿件,同比增长23%。1季度邮政业务总量累计完成3475.9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3月完成1554.3亿元,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至23.8%。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同比增长4.3%,增速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下滑19%。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升至23.6%,高于去年年末的21.5%。
3.医药科技引领增长
同样在1季度,医药和科技两大行业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先看医药行业。
从销售来看,今年1季度的限额以上中西药品零售同比增长2.9%,其中3月增速达到8%,也是为数不多保持正增长的行业。
从生产来看,今年1季度的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3%,降幅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下降8.4%。其中3月份的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已经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0.4%。
从产品来看,1季度无纺布、化学药品原药的产品分别同比增长6.1%和4.5%。
从投资来看,统计局表示1季度卫生领域投资同比下降0.9%,降幅远低于全部投资的下降16.1%,其中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等与抗疫相关行业投资保持增长。而在制造业投资当中,1季度的医药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1.9%,降幅也远低于制造业整体25.2%的平均降幅。
再看科技行业。
从销售来看,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与科技有关的是通讯器材类商品。其1季度增速为-3.6%,仅小幅下降;而3月份销售增速已经由负转正至6.5%。
从生产来看,在制造业中,今年1季度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同比下降2.8%,其中3月份的增加值同比由负转正至9.9%,均远高于同期工业总增速。在服务业中,1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
从产品来看,今年1季度的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2%、16%和3.4%。3月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2.9%,3D打印设备、单晶硅、多晶硅和智能手表等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从投资来看,统计局表示1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12.1%,降幅小于全部投资4个百分点。在制造业投资中,1季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同比下降10.2%,降幅也远低于制造业整体25.2%的平均降幅。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产端还是销售端,医药和科技行业均保持较快增长,也有望引领未来的经济复苏。
4.货币金融保持高增
金融业保持高增。
由于疫情导致了交通管制和社交隔离,而服务业的人群接触要比工业更加密集,大家印象当中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应该大于工业。但是1季度中国的第二产业增速降幅高达9.6%,而GDP增速降幅能保持在6.8%,源于服务业增速降幅仅为5.2%。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1季度服务业表现超预期?
我们发现,服务业中有两个行业在1季度保持了正增长,一个是上述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另一个就是金融服务业,1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6%。而金融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8%,其对1季度服务业增长的贡献高达1%,是服务业表现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货币融资保持高增。
为何1季度金融业能保持高增?源于货币融资的高增。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末,中国金融业总资产为318.7万亿,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290万亿,占比约91%;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0.6万亿,占比6.5%,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8.12万亿,占比2.6%。因此,金融业增长的关键在于银行业。
央行定期会公布《其他存款性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所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截止今年3月份,其他存款性银行总资产为300.8万亿,比去年末上升11.5万亿。银行总资产增速为9.8%,高于去年末的8.4%,回升至17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为何银行业总资产加速增长?中国银行业的核心业务是信贷业务,因而金融业保持高增的关键原因在于货币信贷高增。
今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回升至10.1%,高于去年末的8.7%,这也是自17年5月M2增速降至个位数以来,首度回升至两位数以上。
货币高增的背后,则是全社会融资的快速增长。1季度各项贷款增加7.1万亿,新增社会融资总量11.08万亿,均为历史上的季度最高值。1季度末社融余额增速回升至11.5%,高于去年末的10.7%,回升至近20个月的高位水平。
为何货币融资增速回升?央行表示在实体经济受疫情影响的承压期,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增加。
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而无论是财政赤字率的提高,还是增发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都意味着全社会融资将进一步增加。因而为了对冲疫情影响,货币融资或将继续高增。
5.地产销售投资改善
地产投资一枝独秀。
中国的投资主要包括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三大类。1季度的基建投资同比下降19.7%,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5.2%,而房地产投资同比仅下降7.7%。而且3月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由负转正至1.2%,地产投资可谓是一枝独秀。
从销售来看,3月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为1.2万亿,比前两月销售之和的8203亿元高出48%。3月全国地产销售额同比下降14.6%,也比前两月的同比下降35.9%大幅缩窄。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百强房地产企业3月销售额同比下降17%,也比2月份的下降38%大幅缩窄。
货币信贷支撑房市。
在各类信贷中,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就是房贷。虽然受到疫情的不利影响,但1季度居民中长贷新增1.26万亿,同比仅小幅下降1200亿。截止1季度末,居民房贷余额增速为15.9%,虽比19年末的16.7%小幅下降,但仍高于12.7%的贷款平均增速。
从央行公布的信贷结构数据来看,1季度信贷主要投向企业部门,1季度企业部门信贷增加6.04万亿,远高于居民部门新增信贷的1.21万亿。但是所有投放的信贷都会创造出存款,而从存款的结构来看,1季度居民存款新增6.47万亿,远高于企业存款新增的1.86万亿。
而广义货币M2,其实主要包括了居民和企业的各种存款。1季度的广义货币M2达到208万亿,同比增长升至10.1%。而历史数据显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销售额以及房价的走势与广义货币M2增速高度相关。因而虽然当前的信贷主要投向企业部门,但不排除最终受益的是房地产行业。
总结来说,1季度疫情冲击之下,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但必需消费品行业依然保持稳定,互联网经济表现活跃,而医药和科技行业引领增长。随着逆周期调控力度增强,货币融资增速明显回升,在助力经济恢复的同时,金融和地产两大行业或将从中受益。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