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格局与经济影响
北大国发院 作者:郭峰 / 2020-04-19 23:12:34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格局
总体来看,“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普惠指数”的时间跨度是2011-2018年,而空间上包括了中国内地的所有省、地级市、县,具体为31个省/市/区、33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还有2800个县(县级市、市辖区)。
从这个指数上,可以反映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格局,特别是在空间上有几个特征,做个简单介绍。
第一个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增长非常迅速。可以从省份的均值和中位值来看,2018年大概是2011年的8.9倍,指数平均增长36.4%。这个速度单从指标上解读就是两三年翻一番,真实的增长速度更快,因为上面讲到指数无量纲化处理时取了对数,这个操作会把指数增速压慢一点。
第二个特征,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第一期指数的数据涵盖的是2011年-2015年,通过智能手机的普及,覆盖广度提高很快,但深度的增长没有那么快。这意味着有了更多人用,但用的次数增长较慢。到指数的第二期,即2016年-2018年,情况发生明显变化,数字化的覆盖广度仍在增长,但是深度增长得相对更快,意味着用户的活跃度明显上升。
其实并不难理解?截至去年,中国一共有8.5亿网民,不管是支付宝还是微信,其广度的拓展总要遇到边界。虽然支付宝总数在2019年达到9亿,但主要是少数人拥有两个及以上账户。事实上,在人手一个支付宝之后,接下来再想发展,重点只能放在深度上。不仅支付宝和微信如此,很多数字金融业务都是如此,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级别后,如何在挖掘现有用户的更多价值成为未来主要的增长点。
第三个特征,数字普惠金融的增长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距,但比传统金融的地区差距相对小。比如2018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上海市和青海省,两者之间大概为1.4倍,有差距,但相比传统普惠金融指数要小很多。
地区差距更重要的特征在于差距的收敛速度很快。地区差距大幅快速的收敛专业术语称之为“β收敛”,简单来讲就是起初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发展速度越往后就相对越慢,比如江浙沪;而新疆、青海、西藏等起初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其后续发展速度会加快,从而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差距。如果某年发展最好的地区为100分,那么在2011年,只有江浙沪和广东一带少数地区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80分以上),其他大部分地区不及格。但到2015年,特别是2018年以后,大部分地区达到70分以上,不及格的极少,这就是差异在明显收敛。
发展格局上的另一个观察方式是“胡焕庸线”,这是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一条重要的对比线,从东北斜向西南,由地理学家胡焕庸老先生在1935年提出,在这条线的东部地区有大量的人口,西部地区有大量的土地,但人口和经济活动极少,因此,这条线的分界意义明显,有点荣枯线的意思。东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是个问题,国家和社会都做了各种努力,仍没有到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毕竟有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天然限制。
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表明,西部地区也能享受到数字金融服务,这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数字金融本来就有超越地理的特征,地理条件艰苦不会对使用数字金融造成重大障碍,只要有智能手机等通信基础设施即可。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农村家庭没有电脑,但大都有智能手机,触摸数字金融并不难,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夜晚的灯光数据从某种程度也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从整个中国版图来看,晚上明亮的地方都在东南地区,而广大的西北地区大多黑漆漆。数字金融突破了胡焕庸线,其经济学意义也很明显,说明数字金融的发展非常有利于缓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
从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看,2011年-2018年间,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涵盖广度方面的差距缩小了26%,从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来衡量,中西部地区差距也缩小了23%。在其他几个指标方面,比如支付、货币基金、信贷指数等,从最近几年来看,中西部地区差距也都在大幅度缩小。比如蚂蚁金服提供的完成收货时间等数据,中西部物流速度的差距缩小了9.25%,这很难得,毕竟西部地区地广人少。还有一个指标是码商(各种在街边店进行二维码支付的店铺),这是我们最近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从2017年-2018年,码商的商户数量在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缩小了25%。
当然,介绍数字金融对“胡焕庸线”的突破,并不是说西部发展更快,建议大家去西部发展。作为经济学家,我们知道经济发展需要人口和经济密集带来创新和分工,更多的机会还在东部,尤其是大都市。只是说借助数字金融等新技术,西部将更容易分享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红利,最终达到人均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我们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特征,虽然还不够严谨,但值得大家继续观察,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排名上升和下降。在第一期指数(2011-2015年)中,华中、华东、华北、西北等每个区域都有增长的城市和下降的城市,看不出来明显的区域规律。但到了第二期指数(2015-2018年)就能看出,增长的城市基本都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南地区,而西北和东北下降的城市偏多,尤其是东北的城市,几乎没有上升的,这有点匪夷所思,值得大家再研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