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3月贸易数据点评:理性看待疫情下的外贸形势 详情

3月贸易数据点评:理性看待疫情下的外贸形势

莫尼塔宏观研究 钟正生 张璐 / 2020-04-15 11:03:17
3月贸易数据点评:理性看待疫情下的外贸形势
 
报告摘要
 
3月中国外贸重回顺差。按美元计价,中国出口同比为-6.6%,进口为-0.9%,降幅均较1-2月显著收窄;贸易差额转正为199亿美元。3月复工复产得到推进之后,部分受疫情影响而延期的订单得以交货,使得3月出口在海外疫情恶化导致外需骤降的情况下,相比前两月仍然有所好转。
 
“一带一路”的支撑继续增强。3月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拉动为1.2%,从东盟进口的拉动为1.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持续攀升,今年1-2月占比创38%的历史新高。这一方面是由于3月欧美国家疫情急剧恶化,而东盟国家疫情及其经济影响相对可控。另一方面则体现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南亚产业链的联系加强。根据海关总署的介绍,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进出口、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去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贸易发展。
 
高技术和机电产品进口表现突出。1-3月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下滑至-12.2%和-13.4%,而两类产品的进口增速却逆势抬升至-0.4%和-3.2%。在去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进口一直表现更差。这一变化可能反映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之后,随着中国履行农产品采购目标,对中国进口方面的障碍也有所减弱;也可能是海外疫情恶化后国内厂商增加了相关备货。
 
全球疫情下的中国外贸形势
 
1)外贸顺差低位,成为二季度中国经济的主要拖累项。目前对二季度全球经济衰退已经形成共识,这势必导致未来至少两个月内出口面临进一步下挫。而由于中国与海外疫情错位,国内基建发力、消费恢复,进口需求面临增长修复。这将导致2019年中国“衰退性贸易顺差”的特点被扭转。
 
2)中国与东南亚、“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有望得到加强。根据WTO的《2019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目前全球大致存在三大生产网络:美墨加为核心的北美产业链,德法意为核心的欧盟产业链,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产业链。到2017年,以复杂价值链划分(complex GVC trade networks),这三大供应链之间已经比较独立,不存在关键性的直接联系。而当前东亚产业链是受疫情影响最弱的板块,有加强产业链链协作的基础。
 
3)“去中国化”不符合当前全球供应链客观条件。2019年,全球整体贸易量出现收缩,但高额关税所针对的中国,其贸易份额不降反升。这说明,中国出口产业客观上具有足够竞争力,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管在体量还是效率上都难以承接取代。
 
2018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达到30.4%,中国制造业出口在全球出口的份额达到11.9%,而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体量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制造业回流美、日,从产业结构演化趋势来看更不现实。
 
因此,需要明确两条主线:一是客观应对全球疫情对外贸的冲击,积极扩大内需、加强东亚产业链合作、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二是扎实把握“危中之机”,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对内改革、增强产业竞争力。
 
1、3月中国外贸重回顺差
 
3月按美元计价,中国出口同比为-6.6%,进口为-0.9%,降幅均较1-2月显著收窄;贸易差额转正为199亿美元,体现复工复产推进后出口得到修复(图表1)。尤其是,3月复工复产得到推进之后,部分受疫情影响而延期的订单得以交货,使得3月出口在海外疫情恶化导致外需骤降的情况下,相比前两月仍然有所好转。同时,国内经济活动修复也使得进口出现了一定好转,但由于1-2月大宗商品库存激增,3月进口恢复幅度相对较小。根据海关总署介绍,一季度铁矿砂、原油、煤等大宗商品和肉类等重点民生消费品进口较快。
 
 
2、“一带一路”的支撑继续增强
 
3月中国出口同比为-6.6%,其中,对东盟出口的拉动为1.2%;对美、欧、日、东盟及香港以外国家出口的拉动为1.2%,英国脱欧导致的数据口径切换可能产生了一定的正向拉动;而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分别产生了-3.3%和-4.1%的拖累。3月中国进口同比为-0.9%,其中,从东盟进口的拉动为1.4%;从日本进口转为0.4%的拉动;而从美、欧、其它国家进口分别产生了-0.9%、-0.9%和-0.8%的拖累。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持续攀升,今年1-2月占比创38%的历史新高,成为我国外贸稳定的一块“基本盘”。
 
这一方面是由于3月欧美国家疫情急剧恶化,而东盟国家疫情及其经济影响相对可控。另一方面则体现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南亚产业链的联系加强。根据海关总署的介绍,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进出口(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一部分,联系日趋紧密)、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越南和马来西亚发挥龙头作用(3月下旬以来马来西亚新冠病例有持续增加,而越南一直较少)。去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贸易发展。
 
 
3、高技术和机电产品进口表现突出
 
民营企业出口受冲击较小,高技术和机电产品进口表现突出。以人民币计价,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增长-7.3%,好于整体的-11.4%;进口增长7.9%,大幅好于整体的-0.7%。在去年出口减速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出口就表现稳定,体现出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开拓和追逐盈利的意愿。以美元计价,1-3月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下滑至-12.2%和-13.4%,而两类产品的进口增速却逆势抬升至-0.4%和-3.2%。在去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进口一直表现更差。这一变化可能反映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之后,随着中国履行农产品采购目标,对中国进口方面的障碍也有所减弱;也可能是海外疫情恶化后国内厂商增加了相关备货。
 
4、全球疫情下的中国外贸形势
 
后续中国外贸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1)外贸顺差低位,成为二季度中国经济的主要拖累项。目前对二季度全球经济衰退已经形成共识,这势必导致未来至少两个月内出口面临进一步下挫。而由于中国与海外疫情错位,国内基建发力、消费恢复,进口需求面临增长修复。这将导致2019年中国“衰退性贸易顺差”的特点被扭转。贸易顺差下降虽不利于国际收支,但出境游的大幅减少能够提供缓冲,应不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其对中国经济形成的“二次冲击”更值得重视。
 
2)中国与东南亚、“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有望得到加强。根据WTO的《2019年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目前全球大致存在三大生产网络:美墨加为核心的北美产业链,德法意为核心的欧盟产业链,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产业链。到2017年,以复杂价值链划分(complex GVC trade networks),这三大供应链之间已经比较独立,不存在关键性的直接联系。而当前东亚产业链是受疫情影响最弱的板块,有加强产业链链协作的基础,也是二季度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来源。3月外贸数据已经展现出这一趋势。
 
3)“去中国化”不符合当前全球供应链客观条件。2019年,全球整体贸易量出现收缩,但高额关税所针对的中国,其贸易份额不降反升。这说明,中国出口产业客观上具有足够竞争力,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管在体量还是效率上都难以承接取代。2018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达到30.4%,中国制造业出口在全球出口的份额达到11.9%,而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体量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制造业回流美、日,从产业结构演化趋势来看更不现实。
 
因此,需要明确两条主线:一是客观应对全球疫情对外贸的冲击,积极扩大内需、加强东亚产业链合作、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二是扎实把握“危中之机”,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对内改革、增强产业竞争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