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应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机遇与挑战
毕马威 / 2020-04-12 23:43:26
通过上述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机制运营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给我国政府监管和企业生产经营带了诸多的改变,将全面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给企业的风险管理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信用体系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资料来源:毕马威分析)
传统的企业应激式的合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基于信用的新型监管机制。在全面梳理企业所在行业及地区的信用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想要达到的社会信用体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实施路径:
建立信用评级监管法规库
为确保所有与企业信用评级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变化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至企业内部,企业应指定部门作为企业内信用评级牵头部门,负责牵头建立统一的、分层级、分类别的企业信用评级监管法规库,牵头各业务部门及时跟进信用评级相关监管规定的变化情况,按照业务领域,收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建立和维护满足时效性要求的信用评级监管法规库。
形成各领域信用评级检查清单
随着信用评级监管法规库的建立,针对各业务部门涉及的不同领域的信用评级标准、要求、激励惩戒措施,应由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牵头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配合,梳理企业适用领域的具体的评级要求、依据,建立覆盖各主要领域的信用评级检查清单,并通过业务管理制度、合规手册等形式,将信用评级标准转化为内部管理要求,由各层级机构的业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遵照执行。
企业信用评级风险评估及优化
基于企业信用评级目标及差距分析结果对现状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高风险领域、确定亟待提升的评级领域,并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制度、信息系统及数据、人员等方面进行根因分析,针对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从公司战略出发,以信用评级目标为导向,以各领域信用评级检查清单为抓手,提出企业在职能架构、制度、流程、系统、人员以及权限等因素方面的优化建议。
此外,企业应建立信用评级考核机制,并确保其在各部门总体绩效考核中的占比,以确保信用评级管理相关工作执行的有效性,驱动企业整体信用管理效果和效率的提升,提高依法诚信经营意识。
搭建企业自身的信用评级系统,监控企业信用评级
企业信用评级系统是提升信用评级管理时效性和有效性的工具,能够实现信用评级全流程管理,有效存储信用评级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为信用评级前瞻性预测、监控与预警奠定基础。
在信用评级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考虑采用统筹规划、分批上线、逐步接入的方式。首先,企业应结合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基于信用评级标准,研究建立信用评级系统发展规划,设计信用评级系统的功能框架和发展蓝图。根据信用评级系统发展规划,各领域信用评级工作的推进情况,分批建设开发信用评级信息系统,并在企业内各机构推广,实现对于信用评级工作的信息化支持。同时逐步完善信用评级系统与其他业务或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仓库的数据接口,最终实现信用评级数据的自动抓取和分析功能,提升企业各个领域信用风险预警效率,提高内部监控效果。
对于支持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功能,如信用评级监管法规库、企业信用评级风险评估、信用评级报告、信用评级相关的合规培训等,可先行开发和上线,并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逐步推进和完善信用评级信息系统,以最终实现对于全流程的支持。
增加企业内部对于信用管理的文化宣传
弘扬企业诚信文化,通过培训、宣传等手段,增加员工诚信教育,将信用管理的理念纳入企业文化中。同时,管理层应接受相关信用专题培训,提高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意识。
建立持续动态监控、定期报告及监管沟通机制
针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情况以及支撑信用评级的职能架构、制度、流程、系统、人员等方面因素,企业应进行持续监控,并进行定期汇报和重大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另外,企业应密切留意政府部门对涉及自身经营的信用评级要求的变化,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与外部监管的沟通机制,明确各领域信用评级事项沟通的责任部门、沟通内容及频率;建立信用评级牵头部门与各监管沟通责任部门间的直接信息沟通机。
总结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将是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全面落地实施之年。在我国逐步消除贫困现象,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诚信、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营造诚信社会,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
不断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度,日趋协同的联合奖惩机制,强大的“互联网+监管”系统,正在逐步完善我国新型信用监管体系。这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有助于政府加强政务诚信和司法诚信的建设;实现对各类市场、社会主体的全面宏观调控;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