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制度建设”才是中国最需要的“新基建” 详情

“制度建设”才是中国最需要的“新基建”

西泽研究院 ,作者:赵建 / 2020-03-27 20:58:15

制度、法治和市场机制才是现代经济最核心的“基础设施”

 
三、制度、法治和市场机制才是现代经济最核心的“基础设施”,改革的目的就是为市场机制的发挥对社会资本进行“折旧和新增投资”
 
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硬件基础设施与软件基础设施的协调并进。当前中国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债务端和边际收益率来看,是相对充足的,有些领域还存在结构性过剩。当然,不能说是绝对充足或过剩,因为所有的供给都应该与需求相对匹配。没有需求支撑的基建投资,都是相对过剩的。
 
然而与硬件基础设施投资相反的是,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即制度建设却相对不足,制度供给存在缺口。首先,法律法规、商业规则、国家治理机制等制度供给相对不足,很多地方还存在法律空白,尤其是那些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比较快的领域,比如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领域,由于科技和创新走在了监管制度的前面,衍生出了很多风险,发生风险后又没有制度可依,只能继续采用人治和一刀切的方法。这些都是显性制度供给不足的表现,根本上也是技术进步太快与制度体制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在很多领域,即使形式上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守,没有表现出对制度本身的尊重,还是依靠层层上报的权威指令和“一把手”人治文化、领导文化。这很容易造成效率的大幅缺失。比如本次疫情,实际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直接报送机制是有的,但从事后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其次,可能更重要的是,非正式制度,即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的文化和意识氛围。对于中国特色的现实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需要两种文化氛围的清新气象:一是新的政治家文化,敢于为市场和企业家发挥作用护航的政治家精神,现在说的服务型政府文化和清亲新的政企关系。二是新的企业家文化,减少投机性赚快钱心理,培育更多的立足于实业、敢于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家。就新基建这个命题来说,新的企业家精神必须立足于新技术管理,不断学习和创新,具有敢于在全球产业链中抢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公共资本属性的基础设施需要政府牵头组织,但具体实施还要由企业家主导。
 
市场文化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性,体现在人心向背上。可以把改革开放看做是解放思想的一项启蒙运动,其实主要是打开了两个心结。一是企业家的心结,所谓改革,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出来,相信私人收益的合法性,相信这种合法性“一百年不动摇”。二是海外投资者的心结,所谓开放,让全世界相信中国是一个愿意改变过去的历史态度,以真诚谦逊开放的心态,融入全球发展中的国家。只有取消了海外投资者的顾虑,建立了这种国际信任文化,中国才真正的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并创造了“中国制造”的经济奇迹。
 
从这个角度来说,疫情的确是一个契机。后疫情时期的经济振兴规划中,新基建非常重要,但是任何一个看的更加长远的经济学者,都应该看到对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真正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什么。抓住这个容易达成共识的特殊时期,加大投入推进制度和体制建设,才是推动中国真正走出政策刺激怪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运投资”。国家核心资产的精髓是制度和文化,最需要的“新基建”是制度体系的建设。否则,一切不过仍然是一个相似的轮回。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