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数字经济快速涌现出大量应用场景
中宏国研 / 2020-03-25 17:14:19
如果中国数字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线下渠道失灵,没有并行不悖的线上替代方案,人们还处在相对封闭的信息孤岛,当线下产业关停时没有数字经济的强劲支撑,中国社会经济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场阻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我国经济在短期内肯定受一定影响,但数字经济的良好发展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疫情的负面影响。背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数字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转型中所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宅经济”倒逼线下生活转到线上
一是基于互联网的餐饮购物等零售行业迎来发展契机。根据欧睿统计,今年春节期间京东、美团、饿了么、盒马鲜生等头部公司订单量爆发式增长,叮咚买菜APP更是在大年三十当天实现订单量三倍增长,原因在于电商获客成本低,消费习惯集中养成,品牌效应强。传统电商类似大型超市的购物模式,而网络直播通过与消费者一对一网络互动,再现了商场的导购场景。此外,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将促进网络3D购物、自助结算以及无人超市的应用,更加匹配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二是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场景越来越便捷。春节前夕至今,大量移动医疗平台都上线或者扩大了在线诊疗、在线咨询的运动,使用平台优势搜集更多专业医生为公众提供问诊等服务。而除了这些平台企业,另有大量公立医疗机构也开发了线上免费问诊平台。根据易观千帆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涨幅31.28%。经此一“疫”,在线医疗将受到更多关注。
三是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学习平台日益丰富。由于疫情蔓延,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指导意见。线下停课后,大量培训机构转向了线上。好未来、新东方等大型机构借助现有的线上平台可以直接转换,而松鼠AI、作业帮等小型培训机构则寻求与线上教育提供商合作。此次疫情间接培养了人们接受在线教育的习惯,对在线教育的普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亦是拉低获客成本、提升盈利水平的机遇。预计未来双师教育、在线直播等会成为更受欢迎的教育场景。
(二)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链组织、公司治理等拓展应用场景
疫情的紧迫性、严峻性甚至长期性让各行各业从思想上开始重视创新,包括制度上的创新、体系上的创新和手段上的创新,这种全民“居家隔离”的意义不再培育用户“线上”下单的习惯,而是有望推动“线下”商业模式变革。
一是智能制造加速发展。短期内,疫情将影响节后返工,订单减少、物流阻隔等对工业生产都存在一定影响,从而对我国制造业生产和销售带来冲击。这次疫情将对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提高传统企业的数字化经营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当C端购物以趋近成熟与饱和,这次改变更多会在生产的B端,生产制造以及种养殖业的产业数字化进程受疫情影响将会提速,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预计此次疫情将会倒逼产生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短缺,应对疫情期间生产工作。此外,5G技术的成熟将会加速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以联想武汉工厂为例,手机生产线物料进场、贴片焊接、包装运输等都已实现自动化。虽然疫情不可避免地带来短期生产滞后,但让各行业真正看到通过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和迫切,将加速制造业升级进程。
二是营销模式加速变革。以汽车为例,疫情对车市造成了沉重打击,但是也让更多经销商意识到了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突然暴发的疫情倒逼经销商去转变营销模式,探索新的获客渠道。近一个月来,主动咨询线上展厅、3D交互看车、多重场景实时沟通等数字化工具的经销商明显增多。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已有超过1.5万家经销商开通汽车之家智能展厅服务,较春节前增幅高达568%,为用户和经销商搭建了线下之外的另一座沟通桥梁。又如房地产行业,看房买房的流量主力正在不断趋向移动端和线上看房,尤其现在的VR看房和VR房地产用户体验越来越方便和直观,甚至不需要VR头显设备也能完成看房选房和简单的装修体验。
三是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的方式也在数字化升级。伴随 5G、AI 以及数字生成技术的成熟,新的娱乐内容的生产方式已层出不穷。比如凭借AI 生成技术,通过文本快速生成音视频的能力,影视制作公司可以基于拍摄计划,让演员按照剧本要求在线提交基本声音、视频素材,后期就交给后期团队生成虚拟的演员形象,完成在剧中的表演,大大节省线下拍摄、制作费用。又比如,在 5G 网络技术和 AI 能力的加持下,分布式实时录制正在走向现实。众所周知,5G 网络的超高速率、超低延时以及超大数量的终端联网支撑,让跨地域甚至跨国的同步直播成为可能。在之前,国内运营商与华为联合举办的 5G 多地合奏演唱会,也成功证明了多地同步完成演出的技术可行性。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