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将推进医药行业哪些发展变革?
财经杂志 / 2020-03-16 13:01:25
疫情对于医药行业的中长期影响分析
2.3疫情对于医药行业的中长期影响
如前文所述,SARS疫情对于医药行业短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个季度,且主要是对工业产品和医疗服务的供求造成干扰。但长期而言,SARS疫情作为一个催化剂,暴露了当时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诸多不足,也使得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和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不足,新医改由此孕育而生,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不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配套工作,而是成为“科学发展”下的重要组成。医药行业自2003年之后开始步入远高于GDP增长的黄金成长期,主要就是因为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医保扩容、医药渗透率提高使得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而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期间,中国的医疗体系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比如医疗资源供给有限、基层医疗建设不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物资储备不够以及新药研发水平比较落后等,而与这些矛盾相对应的改革也有望加速推进、并催生出更多新业态,对行业的长期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首先是医疗资源供需的矛盾。
此次疫情主要爆发在医疗基础设施相对发达、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分的武汉,但是疫情爆发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现象依然非常突出。根据国家卫健委,目前已经有超2万名医护人员的医疗队伍支援湖北和武汉,而湖北省的注册医护人员总数约30万,武汉市估计不到8万,可见国内医疗资源的供给依然不足。而且,国内基层医疗建设不够完善,三级医院人满为患早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在疫情爆发时供求矛盾就会彻底暴露。
目前解决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方案主要是加大基层医疗设施的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总体而言,分级诊疗在全国的进度依旧缓慢,主要也是因为基层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不过此次疫情可能成为加快推进分级诊疗的催化剂,近日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也明确指出,“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而我们认为,在加大基层医疗设施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的过程中,最大受益方可能就是必备的医疗器械企业。
互联网医疗则可能从市场化角度自下而上加速这一进程。
此次疫情中,互联网医疗成为疏解医疗机构供给压力的重要渠道。一方面是各地多家医院通过互联网提供医疗服务,解决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压力;另一方面,阿里健康、春雨医生、腾讯健康、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等多个互联网医疗平台向患者和普通民众提供在线问诊、宣传防疫、跟踪疫情等服务,缓解了实体医疗机构的压力和交叉感染的问题。
事实上,国内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仅2019年,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多个部门就出台了多项鼓励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文件措施;科技的快速进步也使互联网医疗能够突破传统“问诊”的局限,在线会诊甚至精密手术等复杂的诊疗活动都在逐渐成为现实。我们认为,互联网医疗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有望从政策支持、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多个维度给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其次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足。
尽管我国的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财政支出力度逐年加大,但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仍有很大不足。过去多年,财政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支出主要体现在医保覆盖面的扩大,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乃至医院等医疗机构体系的建设力度都还不够。因此,新冠肺炎爆发后,我国的医改方向可能会侧重于解决这一问题,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投资力度有望加大,医用口罩等新的战略储备物资的采购量也有望提高。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院内的感染控制,院内感染也一直是医疗机构的难题。无论是SARS疫情,还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院内感染均造成了许多医护人员的感染甚至死亡,在SARS疫情之后,院内感染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和控制,但是力度依然不够。据2017年的“mrsa院内感染诊治策略会议”,目前中国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约8%,每例院内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延长14天,全国每年因此直接损失超过150亿元。因此,我们认为,此次疫情有望催使医疗机构加大院内感染防控力度,消毒液、防护服、医用口罩等的采购需求可能迎来一个长期拐点,智能手术机器人等高端设备也可能因此逐渐被医疗机构重视和使用。
对于普通居民而言,此次疫情将带来公共卫生预防观念和医学科普的快速提升。在疫情期间,公众对于防护口罩、手套、消毒用品以及医学科普知识的需求激增,更重要的是,公众的预防观念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可能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未来这类产品和服务有望长期维持较高的需求水平。我们认为,疫情对于家用防护及器械产品、医学科普和在线问诊咨询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最后是新药研发水平低下的现状。
此次疫情下,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公众对于临床特效药和疫苗的需求和企业对产品的研发能力和速度不匹配。一方面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本身是一种新型病毒,确实难以快速研制出有效的产品;但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也反映出国内医药工业领域的落后,目前几个潜在的特效药均来自国外药企,国内对于新药研发的储备还远远不够。
近年来,药监局等政府部门一直在改革审评审批机制,加快创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在此次疫情期间,多个潜在特效药的临床审批等也纷纷创造最快纪录。我们认为,政策会进一步鼓励创新,提高企业对于研发社会亟需新药的热情,在工业领域,“创新”的地位会进一步加强,行业主线依然是医保控费下的结构调整。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