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2020年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不会逆转 详情

2020年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不会逆转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0-02-18 11:32:55
 
2020年伊始,欣欣向荣的中国经济被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蒙上了一层阴影。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达到何种程度?2020年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记者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内外学者。
 
短期增长将受到影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洪永淼、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兴祥均表示,就外部而言,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一直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前景持续低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世界经济的总需求。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面临巨量产能无法转化为有效外部需求的现实难题。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包括中国的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大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就内部而言,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GDP目前约占世界GDP的16%,近十年来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导致世界需求变缓,这反过来又会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受到影响。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与活力,但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冲击。
 
美国威拉姆特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梁燕谈到,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左右,但受肺炎疫情影响,第一季度的增速或只能达到3%—4%。如果疫情能在2月底开始出现拐点并在3月得到良好控制,全年增速仍有望达到5%左右。对比过去的高速增长,虽算是一个低速,但仍高于3%左右的全球经济增速。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新常态。
 
对中国经济长远影响甚微
 
英国商品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茱玛娜·塞尔辛日前向英国媒体表示,短期看疫情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长期看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她以2002年末爆发的SARS疫情为例,当时短期内中国的旅游、零售等行业遭受了一定冲击,中国GDP增速下滑。但是,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在2004年初收复了失地且未留下明显的长期疤痕。与SARS疫情暴发时相比,当前中国防控更积极。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扬了中国为控制疫情发展作出的迅速反应。因此,她认为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影响微乎其微。
 
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国际频道官网2月5日刊发了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纳兹穆斯·萨基卜的文章。文章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作出积极预测,认为疫情造成的波动可能触发新机遇。就中国国内市场而言,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等领域将迅速发展。2002年末的SARS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2003年第二季度达到峰值,文章依此为模型预测,此次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可能最大,但也只是短期影响。此外,2020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有理由相信中国将采取财政激励、货币宽松、贸易协商等举措,尽一切努力实现2020年经济目标。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教授伊兰·诺伊认为,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应该会很快,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消除恐慌情绪。中国政府采取的严防疫情扩散、加强信息公开透明等措施,都是消除恐慌情结的有力方式。疫情解除后,怎样帮助湖北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经营也非常重要。
 
积极主动应对疫情冲击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荣休教授克里斯·罗利说,考虑到GDP增速、贸易摩擦等因素,中国需要发展价值和质量更高、更具创新性的行业。从经济的积极面来看,当前的挑战可能会使某些现有趋势更明显,包括支持鼓励电商行业发展、推进金融服务。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具有很大发展潜力,金融科技可以成为中国与全球其他主要金融中心建立更紧密关系的跳板。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教授盖瑞·杰弗逊也表示,在某种意义上,危机为经济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方汉明认为,中国2020年上半年的经济工作一定是打赢抗击疫情这场战役,在恢复生产和预防疫情扩张之间做好平衡,保护中小企业,让经济重回正轨。经济恢复正常后,中国应迎接执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2020年下半年应该开始展开以完善市场和政府的职能分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主题的大规模改革。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例如国际旅游业、大宗商品包括能源和农产品进口的贡献非常可观,世界目前仍依赖中国密集的产业链。但若疫情时间拖长,跨国公司难免开始准备转移产业链,会给中国产业链优势带来新一轮冲击,中国对此必须有所准备。
 
方汉明谈到,劳动者工资提高、国内生产中的环境和健康成本的显性化、国际贸易壁垒的增加等因素,都会要求中国经济转向以提升内需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创业为方式的新增长模式。扩大内需要有制度保障,需要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完善;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改变以经济增长率为主导的政府管理模式;鼓励创新创业需要建立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中性,需要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在以上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防范中美贸易摩擦再次波动
 
洪永淼表示,随着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美贸易激烈冲突暂告一段落。中国与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短期内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这对中美和全球都有利。然而,对美国来说,该协议更像是权宜之计。单就双边贸易逆差而言,美国以提高关税为手段,通过贸易谈判使中国增加从美国的进口,以期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长远来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因为中美贸易逆差是由两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决定的。美国有很大一部分经济需求自身无法供给,从中国减少的这部分进口也只能转移到其他国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对整个世界贸易总逆差的现实。随着美国国内局势(如2020年总统大选)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中美贸易有可能硝烟再起。
 
有大量证据表明,中美在高科技及与之相关的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博弈才刚开始。因此,在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这一年窗口期内,中国需要未雨绸缪,及时做好外贸投资风险分散转移。借此机会增加对美国的出口有助于减少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其他外贸投资市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以有效降低对美外贸投资集中的风险。在这方面中国需制定长期性政策,有效引导出口企业,尽快培育一些地缘政治风险较小的外贸投资市场。
 
梁燕表示,接下来的中美经贸谈判关系到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和协议的执行。从好的方面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利用第一阶段协议为他的再次选举造势,不会再向中国施重压,以免谈判失利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对其再次选举不利。如果美国选择不合作,只会把机会让给其他欧洲和亚洲国家。同时,美国提出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国企减少无条件补贴资助、开放金融市场等要求,也有益于中国的长期发展。
 
方汉明表示,中美之间更深层次的冲突来自于技术竞争、国际秩序和意识形态,但两国亦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对全球都有益,希望中美能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方面走出一条共赢的新路。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