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稳外贸当务之急是“外保渠道、内保产能”
证券时报 / 2020-02-17 23:04:47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外贸外资领域也受到影响。近期,商务部出台了多份文件,以应对疫情,稳外贸、稳外资。如何看本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对外贸影响的可比性?如何理解近期系列新政?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怎么推进?外贸企业如何自救?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白明认为,外贸方面,疫情期间稳外贸的着重点要放在救企业,当务之急是“外保渠道、内保产能”。他建议,可以用“点对点”的方式解决当前企业遇到的资源配置、人员配置的难题,保住“长三角”和“珠三角”,我国外贸的根基就在。
疫情对外贸有考验,关键在于扬长避短
证券时报记者:很多人会拿这次疫情和2003年非典疫情作比较。能否请您谈谈当前我国外贸形势与17年前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白明:与17年前相比,我们的外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不同,有利条件也不同。
第一个,17年前,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不久,疫情带来的短期挑战迅速被入市红利所弥补。但现在入世红利已经被利用得很充分了。在这种的情况下,未来单纯的规模扩张的空间变得不大。
第二个,17年前,在全球产业链里,中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当时主要从四小龙手里承接产业转移。没有产业外迁的挑战。
第三个,17年前,尽管当时我们面临一些贸易摩擦,但规模都不大。当前,逆全球化持续升温发酵,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经济体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愈演愈烈。迄今为止,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延续了近两年时间。尽管中美两国在2020年1月15日签署了经贸磋商第一阶段协定,但并未让美国放弃“美国优先”政策。
第四个,17年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是现在因为劳动力成本原因,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挑战。同时,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的自身容易“受感染”,特别是中国制造,也处于容易“受感染”时期。
但是我们也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当前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比17年前强多了。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很多国家离不开中国制造。从规模上来说,17年前我国的制造业并不很发达,但现在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的制造业规模之和都比不上中国。我们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我们是唯一齐全的。
从发展态势来看,近年来我国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这表现在,某些工业领域,如高铁、核电、手机、家电等,我们不仅是缩短了与国际上的距离,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还表现在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此外,中国对外商谈的自由贸易区数量也在稳步增加,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了沿海省份全覆盖,这是外贸发展的高地,是我国外贸发展可以利用的手段和平台。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挑战,也有机遇。我国外贸发展的制度环境没有变,发展机遇期没有变,关键是看怎么能够扬长避短。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