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疫情下,中国经济怎么办? 该如何实现防疫与经济建设两不误呢? 详情

疫情下,中国经济怎么办? 该如何实现防疫与经济建设两不误呢?

瞭望智库 / 2020-02-16 13:02:03
疫情下,中国经济怎么办? 该如何实现防疫与经济建设两不误呢?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备受瞩目。
 
为了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带来的病毒传播,2020年中国春节迎来一连串非常操作:施行交通和人员流动管制、大量服务业停摆、各地延长假期、企业推迟复工。这一系列举措最大程度遏止了病毒传播,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担忧。
 
一位来自东莞的沙发厂商对记者表示,按照广东省要求,他们的工厂车间在2月10日开工。为减少损失,公司部分电商销售客服、定制业务经理和外销业务经理在上周就已经开始远程上班,响应客户询盘。
 
这家企业的做法绝非个例。2月3日是不少企业节后开工的第一天,远程办公成为他们的首选。有数据显示,最近几日,全国上千万企业、近两亿人开启了在家办公模式。
 
一面是仍处于进行时的疫情,一面是亟待步入正轨的企业和就业,如何取舍?
 
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部署应对疫情工作的同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努力,并明确提出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
 
2月6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指出,当前除湖北省外,全国其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总体稳定、病死率低,要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不必要恐慌,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恢复正常生产,既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好保障,又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中央的定调给了我们信心,疫情在短期对经济产生冲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理事长胡本钢对记者表示。
 
疫情之下,让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并非一件易事。有条件复工的地区,该如何实现防疫与经济建设两不误呢?
 
记者采访发现,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确保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畅通,将需求和供给重新连接起来,保障对企业的扶持措施落地到位,是恢复生产和市场秩序的关键。
 
专家提醒,为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重新提振经济,各地各部门以及企业应提前做好政策和项目储备。
 
 
1、重建信息流
 
本应在春节迎来旺季的水果市场,在这个节日中却急剧收缩,很多果农的水果堆积在田地里滞销。他们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诉说自己的焦虑。在留言中,不少人表示:“馋草莓了,可水果摊都撤了。”“好想吃砂桔,没地方买,可以寄给我吗?”
 
这个春节,虽然人们选择“宅”在家中、减少聚集,但对常规的生活物资照样有需求。然而非常时期,原有的物资供应模式难以跟进。比如经销商尚未复工、水果摊主也可能同样“宅”在家中,除了在网上偶然“相遇”外,供需两端很可能“隔空两不知”。
 
在胡本钢看来,复工复产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强化供需两侧的紧密合作,将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紧密联通起来。这既需要传统模式,也需要创新模式,两种模式中地方政府都要积极发挥作用。
 
传统模式上,各地超市可以通过市区县镇政府平台,发布需求信息。通过政府平台的信息发布,一个地方的超市紧缺蔬菜、水果、手套、洗衣液等等,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供给方能够迅速了解、响应。“比如我这里可以提供一百吨蔬菜,他那里可以提供十万只手套。”胡本钢说。信息流畅通起来,市场才可以有序展开。
 
创新模式上,胡本钢表示,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直接在上面发布本县、本镇、本乡、本社区需要采购的生活物资,“通过政府+电商对接,把供需两侧搞活。”胡本钢说。
 
除了与市场终端的消费需求对接,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互通也需要特别关注。胡本钢以口罩生产为例。疫情爆发后,口罩需求激增,口罩产量必须迅速提高上去。这既关乎一线医护人员战“疫”,也关乎复工进程。
 
“当我们要快速扩大口罩产量时,发现口罩厂紧缺口罩原材料熔喷布和无纺布,而生产熔喷布和无纺布的原材料是聚丙烯。”胡本钢说,“去看聚丙烯厂,粗看上去产量很多,但是细究发现,聚丙烯医用材料这个分支的生产却比较少。需要加大聚丙烯医用材料的生产,保障口罩、防护服和手术手套等物资的供应。”
 
胡本钢认为,在产业链上下游供需信息传递上,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整合信息、上下互通有无。
 
2、科学防范通物流
 
物流的畅通与安全,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另一个关键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目前物资流通环节面临困难。“一些地方封城、封村、封路,产品卖不出去。”
 
这意味着即使在信息上实现了“供需两相知”,双方恐怕也只能“隔空两相望”。李佐军表示,物资跟不上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现在一些养殖场,饲料进不来,鸡鸭猪的“口粮”成问题。有些养殖场被迫销毁牲畜。
 
担心物流成为病毒传播途径,是一些地方将物资挡在门外的重要原因。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青对记者表示,防病毒固然重要,但这要靠全社会各环节精准防范、靠物流的每个细节科学作业,而不是粗放的“一刀切”,靠断路封村、把一切隔离在外。
 
胡本钢表示,物资在运输过程中,长途跋涉、风吹雨打才到达收货人的手上,收货人收货后再对物资进行消毒,可以防范病毒的传播。“对于物流可以放宽一些,让物资保持通畅。”
 
记者发现,一些快递公司在科学、精准防范上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有的公司保证快递小哥的口罩、手套、消毒水供应,快递小哥上岗前测量体温,小哥手机、巴枪等物品每天都要在公司消毒箱中进行消毒。还有的公司充分利用丰巢等中间储物环节,实施无接触快递服务。
 
刘青认为,这也倒逼一些地方政府工作向精准科学的方向更进一步。地方政府应该听取防疫专家意见,并结合一些公司的先进经验,整合出物流防疫的行业规范流程,并对物流公司加强监管,同时告诉企业和消费者在收货时如何做好自我防范,引导公众消除恐慌心理。
 
胡本钢表示,做到了供需和物流互通,企业前有订单,后有销路,就能逐步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应收进项,还贷款、发放员工工资、应付各项运行成本也就都可以覆盖了。”
 
3、供血保障信息流
 
突发疫情之下,还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有可能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浙江一家酒店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酒店业受疫情影响立竿见影,目前他所在的酒店处于暂停营业状态。“但各项成本是照付的。我们每个月的工资成本是一百多万,这个月还可以全额发,但如果市场短期无法恢复,后续全额发,资金上肯定承受不住。”这位人士说。
 
但他对未来市场并不悲观。“我们酒店的收入大头,主要靠办婚庆。疫情中这些需求只是被暂时抑制了,等疫情过后总要释放出来。”他回忆说,2003年“非典”过后,旅游、餐饮和住宿迎来了井喷期,市场十分火爆。
 
“可以预见,本次疫情过后,在多个领域也会出现类似的补偿性反弹消费,企业也会为涌现的市场需求追加投资,进入良性循环。”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说。前提是企业的供给能力得到保存,也就是中小企业能够熬过寒冬。
 
“我们现在最希望能够获得多一些补贴和优惠政策,缓解现金压力。”上述酒店人士说。
 
目前,已有多个部门和多地政府出台为中小企业降成本政策。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对金融机构提出了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以及对困难企业贷款展期等要求。2月3日、4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投放资金累计达1.7万亿元。
 
地方层面,“苏州十条”推出了包括缓缴社保费、减免房租、减免税费等实质性举措。北京、上海等多地也陆续推出类似的积极政策。
 
多位专家表示,对企业的补贴优惠招数还可以更多一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昌林认为,在近几年财税改革基础上,还可以考虑进一步阶段性减免企业的一部分增值税。酒店、餐饮等直接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还可以对其场地租金进行一定幅度的财政补贴。
 
王昌林进一步表示,稳定企业资金流,不仅是为了企业主能经营下去,也是为了企业在艰难时期不裁员,从而稳定就业。“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企业每稳住一个就业,财政就按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补贴?”王昌林说。
 
对于货币政策,刘青认为,央行向市场投放的资金能否进入中小企业,一系列促进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措施能否落地,还得看执行力。他建议暂时适度放松民间金融活动,发挥民间金融匹配中小企业的特定优势,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王昌林建议,可以考虑设立针对中小企业抗疫情的专项贷款,从而保证信贷投放用途。中小企业在争取融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应该积极发挥作用。“比如由地方政府统计企业的资金困难情况,汇总企业诉求,再由地方政府向金融机构申报,争取贴息、专项贷款投放等措施。”
 
李佐军表示,非常时期可以考虑采取非常对策,“比如可以考虑由银行监管部门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给中小企业投放的新增信贷不得低于2019年。”李佐军说,“虽然银行也需要防控风险,但银行的实力毕竟比中小企业强得多。在这个时候,尤其是国有银行应与企业共克时艰。”
 
对于企业降成本,李佐军建议,应考虑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企业,适当降低水电燃气等能源费用。
 
4、争取更大贸易空间
 
除投资和消费外,经济增长的另一驾马车——出口,如何在疫情震荡中争取更大的腾挪空间,是中国经济稳增长需要直面的另一个问题。
 
虽然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时指出,并不建议限制中国的贸易和旅行,但截至目前,加拿大等国已暂停直航中国航班。“这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020年中国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刘青表示。
 
但也不全是坏消息。柬埔寨首相洪森临时决定2月5日到访中国,展示了柬埔寨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的大力支持。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呼吁停止恐中情绪;泰国总理巴育、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政要也表达了对中国政府防控疫情的信心。
 
张建平表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在推动外贸市场多元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成绩。2019年在应对中美经贸摩擦过程中,“一带一路”多元化贸易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
 
东盟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代表,与我国贸易额在2019年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于东盟国家来说,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这是我们在疫情中争取国际贸易市场的有利因素。”张建平说,“今年在疫情面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一带一路’市场开拓的潜力,挖掘‘一带一路’市场巨大商机,相信2019年的好势头还会继续下去。”
 
对于发达国家市场也不能轻易放弃。刘青表示,对于外向型企业,政府通过调整企业复工限制、维持既有订单的履约能力外,重点要放在协助企业获取新订单上。
 
刘青建议,一方面,外交部门应加强国际协调,在配合国际防疫、加强防护的前提下,积极游说各国不要“一刀切”地对与我国相关的人员、交通等,做出过度限制,恢复持有健康证明人员的正常跨境活动,坚决反对贸易限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地使领馆、境外民间商会团体等的信息枢纽功能,协助国内企业与国际需求的对接。
 
张建平表示,对中国来说,减小贸易损失,最为关键的是控制住疫情。同时,还要做好客观及时的信息披露,让外国客商、贸易商对中国保持信心,并保持好国际对话和沟通,为下一步贸易、投资复苏创造更好的条件。
 
5、备好政策弹药库
 
疫情终将结束,当社会秩序步入正轨后,如何提振经济就将成为首要任务。“虽然现在还要以防控疫情为重,但相关的经济政策储备,要开始做了。”李佐军说。
 
财政政策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斌表示,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放,很可能成为政策选项。“这相当于给地方政府重新启动地方经济建设输血。”张斌说。
 
地方政府债券规模预期上行的同时,债务风险防控也需要提前列上政策备忘录。由于过去两年我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增长迅速,2020年存在集中到期的现象,地方政府还本付息压力本就比较大。抗击疫情导致的财政支出增加、企业税基损失,可能让今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更加紧张。
 
刘青建议,在此特定阶段,中央政府应提前准备,考虑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进行阶段性兜底或者补助。
 
货币政策方面,刘青表示,不排除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方面,央行应加快推进LPR改革的步伐,推动LPR下行节奏,引导社会融资成本降低。
 
产业政策方面,多位专家表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应规划并提前宣布一批投资项目,抗疫胜利后及时启动,进而带动各种民间投资跟进,并引导民间预期。
 
一方面,“按照原定计划,继续推进启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比如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胡本钢说,“这些工程虽然主要由国有企业来做,但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上众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投资,从而促进就业。”
 
另一方面,储备项目也要向民生倾斜。刘青认为,补医疗、社区卫生、养老、城市基础教育、农村教育等方面的民生短板,以改善基本生活水平为导向,精细化、小型化、普惠化运作,滴灌到社会最基层。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