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观点中国 / 2020-02-15 16:18:54
当下疫情严峻,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群众坚定信心对打赢这场疫情防疫阻击战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中国网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共同推出《中国圆桌》第二十一期:“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本期圆桌以“线上论坛”的形式,从“如何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能力”和“疫情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两方面深入研讨,为打赢这场阻击战提供智力支持,为坚定人民战疫信心发出权威声音。
于春海: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春海认为,疫情的爆发和各种防控措施的出台都集中在春节这个时点上,与中国经济的运行特点结合在一起,可能会放大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在疫情及相关防控措施的影响下,春节期间的消费大幅下降。在最终消费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中,并且是在消费贡献最大的一季度,疫情通过消费这一渠道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将会放大。短期内,需求方面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在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一季度,疫情通过直接冲击服务业的需求而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会被放大。
刘瑞明:疫情或将导致中国经济的多重分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刘瑞明指出,此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多重分化。第一,从宏观来看,会导致增长速度在各个季度上的分化。第二,从中观的地区和产业来看,也会导致地区和产业继续分化。第三,从微观主体来看,疫情将带来进一步的职业分化和企业分化。
范志勇: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落实复工复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范志勇认为,疫情爆发初期,各地果断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经过春节及延期复工时期的观察,各地疫情的基本状况已经基本清楚。在疫情不太严重的地区,政府应该避免采取“一刀切”和“一关了之”的简单做法,结合各地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吕冰洋:建设应急财政,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认为,面临突发重大事件,政府要迅速组织和调动资源以应对危机,而由于事发突然,基础设施和救急物资难免会面临紧张局面,此时特别需要应急财政建设,迅速调动各方积极性以缓解供给不足问题。主要措施有:第一,完善财政预备费制度,做好救灾的资金保障。第二,及时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刺激救灾物资迅速增加供给。第三,有针对性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第四,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刘旭:疫情致能源需求短期下降,政企应协作应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旭认为,疫情的爆发和相关应对政策的实施对中国能源产业的影响已无可避免。应对国内外能源市场变化,保持中国能源产业平稳发展和企业正常运营,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协作、灵活应对。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与国外油气生产企业协商中止或延迟油气供货,但部分国外企业对不可抗力条款内容提出质疑,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可配合企业提供相关证明以提升企业谈判筹码。
程大为:将疫情危机转变为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契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程大为表示,面对疫情挑战,制造业企业需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将疫情危机转变为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契机。2003年非典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许多企业已经开始改变其生产、运营模式,远程培训、远程办公、线上会议等正成为克服困难的新模式,这些新模式完全符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流。
刘青:疫情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八大影响,需要针对性施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青表示,疫情的短期影响主要在四大需求方面:消费支出受到直接冲击,部分行业甚至冻结;短期内企业投资势必会直线下降;由于国内、国际原因企业出口将面临困难;由于支出及收入压力,部分地方政府(及企业)债务违约将增加。中国应对政策的设计要在保证有效抗疫的前提下,以保存经济活动基础、尽可能启动经济运转为导向。
王孝松:疫情对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孝松认为,疫情会对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有一定负面影响。一方面,外商会对中国的经济环境产生悲观预期,并出于健康安全考虑延缓甚至停止对华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原本计划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也会受疫情拖累,放缓对外投资的进程。这会减弱中国同外界的经济交往,影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孙文凯: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迫切需要更多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文凯指出,小微企业占据了国内经济主体的90%以上,同时吸纳了大量就业。此次疫情对小微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小微企业,政策也已经给出了各种支持措施。但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小微企业并不了解当前支持企业的宽松政策。同时,虽然政策在减免税费、贴息、减免租金等方面做了努力,但相比小微企业需求仍然不足,仍有待继续加大力度。同时,对小微企业的各种限制,包括交通管制和开业限制都需要在条件允许下适当放开。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