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为什么新冠肺炎疫情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持续影响? 详情

为什么新冠肺炎疫情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持续影响?

看懂经济 作者: 瞿新荣 / 2020-02-13 09:15:05
为什么新冠肺炎疫情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持续影响?
 
原标题:疫情会影响中国经济潜在增速?NO!
 
从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新冠肺炎(2019-nCoV)的爆发逐渐超出人们预期。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卫生条例(2005)》所规定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彼时,新冠肺炎已在18个国家确诊了82例病例,全球包括国内投资者开始密切关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发展。
 
春节前逐渐向好的经济数据与股市行情,毫无疑问受到疫情影响冲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无论对中国经济及中国政府治理能力,都是一场考验,尤其在贸易摩擦外需回落、国内整体杠杆率较高的背景下,本想以时间换空间,提升生产率化解债务杠杆,但疫情发展加剧金融周期压力,叠加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给2020年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压力,这是市场主要担忧。
 
进而有人担心,疫情如果得不到快速有效控制,会导致部分产业外移。这些担忧有一定道理,但这篇主要跟大家客观梳理一下疫情前的中国经济情况,以及为什么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以及当前政策还需要注意什么!
 
一、劳动力技术及资本稳定,经济长期趋势不变的信心来源
 
要说清为什么新冠肺炎疫情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持续影响,首先要理解经济增长的要素和逻辑。
 
经济学诺奖得主阿瑟·刘易斯在其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将经济增长归纳为三个直接原因:资源、知识和资本。资源、知识和资本的三要素与长期经济增长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三要素一致,分别对应着劳动力、技术和资本,此三要素结合适当的制度框架,决定了经济产出。
 
阿瑟·刘易斯
 
(1915年1月23日-1991年6月15日)是圣卢西亚经济学家,因为其于发展经济学上的贡献而闻名。1979年,与西奥多·舒尔茨一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位拿到诺贝尔奖非和平奖项的黑人,迄今唯一一位拿到诺贝尔科学研究奖项的黑人。)
 
那么如果要深刻理解经济增长,我们需要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力、技术和资本,以及如何影响?
 
劳动力作为资源,并不等同于人口,而取决于财富创造者能力和意愿,两者缺一不可。同样的人口,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其行为模式之间都存在差异,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1)在考虑生产产品所付出辛劳的情况下,对物质商品的评价区别;
 
2)可以获得的机会有所区别;
 
3)有关的制度通过消除障碍,保障个人付出后的利益获得,激发人们付诸努力,这一方面有所区别。
 
我们对照中国来看,最大的优势在于,中国不仅有14亿人口——其决定了市场需求空间,更重要是中国家庭重视教育,有产出能力,同时,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民族,勤劳致富的意愿与对商品的渴望必将推动经济向新一轮“制造强国”、“美好生活”的产能周期转移。愿意勤奋工作、偏执、冒险精神等等,这是经济活动促进增长的根本。
 
如果对劳动力意愿的判断比较困难(个人认为意愿主要来自对痛苦的逃离,而当下这一痛苦主要来自高房价下的高杠杆压力),那么对劳动力能力的判断可以从研究生毕业生数、发表科技论文篇数等几个指标来看。纵向比较,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研究生毕业人数60.4万人,同比增长4.6%,占总人口万分之4.3;2018年发表科技论文184万篇,同比增8.4%;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至201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9335万次,较2016年统计时增加29.9%,排名超越英国和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对技术而言,主要在于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利益保护,以及市场化机制叠加巨大内需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中国的技术创新正因为庞大的内需市场而快速爆发,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很多领域,中国并不落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的中国2018年PCT专利申请量53346件,同比增长9.8%,仅落后于美国的56243件,而美国同比增速远落后于中国只有-0.78%。随着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对经济结构转型政策支持的落地,在“高端制造”方面一定会形成新的产能周期。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2019年5月份后,以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就开始持续回升。
 
很多人觉得中国基础研究能力不及美国,中国在高端制造方面技术不及美国,如果站在动态投资的立场,你要相信的应该是未来而非过去和现在。
 
再回到资本端,资金除了居民储蓄外,主要来自境外资本流入。居民储蓄并非来自传统银行存款,那是因为存款由商业银行贷款派生——贷款决定存款,所以储蓄来源于基础货币,也即外汇占款。2019年12月,央行公布的外汇占款为21.23万亿元,同比增速-0.11%,增速在持续回升,可以说决定基础货币的外汇占款是稳定的,这一稳定性同样反映了汇率稳定性,进而反映对中国经济稳定预期。
 
另外,就是境外对境内投资,我们可以通过北上资金以及国际直接投资(FDI)来观察,也能看到资本的稳定性。
 
二、政府做了什么?政策对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除了上面说的内生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变量,就是对三要素组织形式——制度或者说政府组织。政府组织也即我们常说的外部政策影响,随着经济总量上升,增速滑落到平稳水平,政府组织及政策成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变量,其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及监管政策来影响货币及债务周期,从而平衡经济波动。
 
突发疫情会影响投资、消费及出口,从而影响经济,这时候需要政策对冲突发事件对经济冲击。经历历次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已逐渐整理出标准的应对机制,主要包括三级主体应对:
 
1)政府部门直接增加财政支出——在财政预备费用不够情况下,甚至可以突破财政赤字预算,同时,可实施的财政政策还包括减税、降费、补贴,来降低企业与居民负担。实施积极财政同时,央行同时采取公开市场操作、降息降准以及QE等政策来配合财政政策,缓解企业债务压力;
 
2)金融机构支持。“央行—商业银行”分离的二级银行体制要求商业银行主体对不可控力违约做好调节,同时做好展期、利息减免、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紧急贷款等;
 
3)社会力量援助,包括资金及专业方面支持。
 
财政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其作用与影响力要超过货币政策。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财政部先后联合国务院、卫生部、国家税务出台了系列包括专项经费、防治基金、对医务工作者劳务补贴、对个人企业与疫情防控相关活动进行免税、对受到损失的民航餐饮旅店出租等行业进行税收优惠、对进口防护用品免收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等。正是由于这类财政政策前期重防治、后期托底经济,最终使经济在疫情后快速反弹。
 
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与工具可以说比之前丰富,不同的是当前居民、企业杠杆率比2003年高,当前重点与难点是要做好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以避免企业在资金压力下被迫违约、增加就业压力。
 
三、疫情并不影响经济趋势,最重要的是保持与维护信心
 
最后,我们再来理解一点,对理解经济增长同样至关重要!那就是一个人的支出,决定另一个人的收入!
 
疫情只是影响了消费的节奏,并没有影响消费的信心。这次疫情的影响,我们在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领域的支出少了,但不要忘了,货币并没有退出流通,只是换种形式重新分配,从一般居民支出转移到政府财政(包括部分富人和私企)支出,而财政和企业支出最终由居民税收和剩余价值来补充,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削减支出导致经济下滑。只要投资和消费信心没有受到影响,经济的增长只是节奏与再分配的问题,就像明事理的企业老板说的“疫情过后,有的是机会赚钱。”政府同样也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下最重要的是疫情的控制和信心的维护,比其他任何事情重要!
 
而真正对经济会产生影响的是信心!信心的滑落会抑制支出,从而抑制需求与经济活力。我们观察政府经济政策成功或失败,同样来自于观察政策对信心是抑制还是激发,在衰退周期调节政策的成功在于激发信心,反之经济过热周期政策关键在于抑制信心,所以为什么说信心比黄金重要,因为经济增长依赖于信用周期,而不再依赖黄金。
 
有些人认为当前疫情过后的信心恢复时间不能跟17年前“非典”疫情相比,信心恢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背后最重要原因在于2003年中国加入WTO后,外需快速增长,叠加2000年前后中国对过剩产能清理及劳动人口红利,创造了“制造业出口”产能周期。如果跟2001-2008年出口周期及2009-2017年地产周期相比,当下环境似乎不容乐观,但这样的观察疏忽了很重要因素,技术或者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会拉动经济进入“中国智造”、“美好生活”的新产能周期,这一产能周期来自中国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
 
拿一个简单数据给大家,那就是选取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四个产业作为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019年12月份,该四个产业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8.4%、9.7%、16.8%、50.5%,2019年以来持续上升。落后于美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机会,现在环境是跟17年前不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再以来料加工和债务周期来堆积增长,而是要实现更高技术、更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央行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目的在推动对小微企业支持,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与增长。我们相信中国人不笨、制度不差,信心会在疫情过后快速恢复,对于资本市场来讲,看好二季度股市反弹到3200-3300。
 
在劳动力意愿与能力维持增长、资本稳定、技术持续进步情况下,积极财政与宽松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托底经济,疫情后会带来经济复苏反弹。而这次疫情,是对政府组织能力一次考验,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响应与组织能力能够赶上中国——对一个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域的国家来说,这一点毋庸置疑。
 
对当下经济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外需回落、另一个则是居高的杠杆,这两点则需持续关注。这次疫情需要做好财政与货币政策托底,再不能对民企雪上加霜影响信心继而影响就业,一旦疫情影响就业,那经济就不是短期能过复苏的问题,这才是问题关键!所以对疫情严控、使信心恢复非常重要!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