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拐点已经到来,政策如何权衡?疫情下中国经济的7大判断 详情

拐点已经到来,政策如何权衡?疫情下中国经济的7大判断

中国企业家杂志 / 2020-02-12 17:54:45

疫情下延迟复工的宏观经济影响

 
 
二、疫情下延迟复工的宏观经济影响
 
目前有很多对疫情经济影响的预测,但大多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过于简单地类比2003年SARS疫情;二是对本次疫情造成损失的方式和幅度缺乏有足够依据的推算;三是对疫情下的各地复工问题缺乏深入评估。这里我们试图从这三方面阐述我们的判断。
 
判断之五:无论从影响人数、区域、国际反应还是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等因素分析,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相比SARS爆发时期要更广更深。
 
从疫情传播上,截至2月7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境内确诊人数已是2003年我国SARS峰值的6.6倍。SARS时期仅在发现传染源时采取小区隔离措施,并没有大面积停工,而本次全国实施大规模的人流控制以及延迟复工,叠加海外已有9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收紧签证,7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施包括取消航班、入境措施等各种限制。
 
从经济基本面而言,相较于2003年,中国经济结构已经产生重要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投资和出口逐渐让位于消费和内需,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支柱。由于近年国际经济与贸易疲软,国内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累积大量风险,且货币、财政政策相对宽松,我国通过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和刺激投资等传统举措应对大规模长时间冲击的空间相对较小,持续大幅度宽松有一定难度并且有可能对经济效率和金融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也与2003年时已截然不同,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生产与全球供应链已高度整合,中国生产及贸易受到的破坏将对全球多个行业产生连锁反应。种种因素使得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将更为深远。
 
判断之六:根据分解测算,已发生和可预见的损失在乐观情景下将是一季度GDP的2个百分点,明显大于SARS时期的1.2-1.4个百分点,其中湖北之外其他省份延期复工10天的损失相当于该季度GDP的0.8个百分点。
 
从已发生的损失看,根据交通航旅线下门店交易等数据框算,春节假期人流受限降低消费导致有关服务业的损失,相当于当季GDP的1个百分点。对可预见的损失,从经济生产面看,按照乐观情景估测总体损失相当于一季度GDP的1个百分点,主要包括湖北省高水平管控下的经济损失和其他省份延迟复工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其中,湖北省损失相当于全国1季度GDP的0.2个百分点,湖北之外其他省份在乐观场景下延期复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1季度全国GDP的0.8个百分点。 
 
延期复工影响可大体参考往年春节经验。春节在1月和2月之间波动,造成1月和2月实际工作饱和度的差异。根据春节期间历史数据,我们测算春运期在2月每延长1天,月工业增加值的损失大概是0.35个百分点。参考这一基准和工业占比数据,外来务工人员延迟10天复工对当季GDP大概是0.39个点的损失。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建筑业和部分服务业(二者在一季度GDP中总体占比39%),延迟复工10日对当季GDP大概是0.46个点的损失。
 
但需要注意,这只是基准意义上估测。如果复工延迟时间拉长,经济损失增大,有可能产生长期负面影响。一方面,疫情持续打击投资和消费信心,复工推迟造成的中小微企业大面积倒闭和失业人口上升进一步影响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复工延迟可能造成我国乃至全球供应链断裂,在中美贸易纠纷持续的不利环境下加速产能海外转移。
 
判断之七:根据乐观情景下的基准估测,全年GDP增速在5.6%左右,基本满足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但如果实施恰当且有力的政策保障经济恢复并提供适度刺激,年度GDP增速还可能向上提升0.1-0.2个百分点。
 
乐观情景下,一季度GDP损失对全年的影响约0.44个点。如果实施有效措施保障经济恢复,同时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等适度宽松,接下来三个季度可能实现略高于6%的同比增速,那么,全年的增速可能达到5.7%~5.8%。但如果出现疫情副中心,或者病毒出现变异,累计确诊人数的增速拐点将延后,导致部分地区严控复工和经济活动人流。在这种悲观情景下,经济活动全面恢复将继续延后到二季度,并影响到二季度经济
 
极端情况下,假定二季度GDP遭受与一季度类似规模的损失,那么全年GDP增速将被拖累近1个点。这种情形下,若要完成全面小康目标,那么三四季度恢复增长后必须平均实现6.5%的同比增速。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逐渐步入6以内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具有突破性的经济措施和良好的外贸环境,实现这一增速必然会引发进一步宏观失衡。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