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是 CPI“前低后高”的最主要推动因素
中宏国研 / 2020-01-16 14:18:25
在非洲猪瘟、环保政策、“南猪北养”政策、猪周期内在动力等因素共振下,我国猪肉市场供需缺口明显扩大,猪肉价格持续上升。猪肉价格从 2019 年 3 月同比上升5.1%扩大到 11 月同比上升 110.2%,影响 11 月 CPI 上涨约 3.27 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国 CPI 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一)非洲猪瘟的蔓延
2018 年 8 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并很快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给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一是非洲猪瘟传染性强,防控难度大。非洲猪瘟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病毒耐受性强等特点,当前世界上没有相应安全有效的疫苗。历史上看,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在遭受非洲猪瘟后都受到巨大损失,且长时间未能找到有效根除办法。二是我国部分地区防疫能力较弱,没有起到及时有效阻止非洲猪瘟传播的作用。一些地方动物防疫机构出现体系不完善、基层工作队伍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基础设施老化陈旧等情况,加之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违规运输带病猪肉,加速了非洲猪瘟在我国境内的传播。截至 2019 年 11 月 21 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160 起,扑杀生猪 119.3 万余头,短期内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且这种负面影响仍在持续。
(二)环保政策冲击生猪供给
考虑到生猪养殖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高、污染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猪养殖业相关的环保政策。例如,新《环保法》要求环保不达标的养殖户加速退出;《水污染防治计划》明确提出要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2017 年底之前依法搬迁或关闭不符合标准的养殖企业;《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近年来,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产业的影响逐渐凸显,大量散养农户不得不退出生猪养殖,一些不符合环保规定的大型养殖场也被关停,导致近年来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此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政策执行层层加码,导致禁养区划定范围不断扩大。例如,广东番禺在今年 5 月修订了生猪的禁养区规划,禁养区面积由原来的 50 平方公里大幅扩大至410 平方公里,达到原规划面积的 8 倍。
(三)“南猪北养”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2016 年,我国提出“南猪北养”区域布局,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缓解由于环保政策带来的南方生猪产量的减少,并鼓励东北四省区(含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的生猪产业发展。2017 年,国家又发布了《关于加快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 2020 年东北四省区实现肉类占全国总产量 15%以上目标;到 2025 年东北畜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国家肉蛋奶供给保障基地。但是“南猪北养”政策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一方面,由于北方地区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保考核压力,因此对于承接生猪养殖也存在顾虑。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气候与人文条件的差异,一些北方地区并不具备直接承接南方转移的生猪养殖产能的条件。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因此保暖成本明显上升。同时,受到东北人口流出和工人知识结构的影响,东北地区生猪养殖工人明显短缺,也限制了生猪养殖的产能转移。
(四)猪周期的内生动力
“猪周期”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大约 3-4 年。其中,从直接补栏仔猪到增加猪肉供应需 6 个月左右,即当月生猪存栏量预示着未来半年的生猪供给;从补栏能繁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需 18 个月左右,即当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预示着未来一年半的生猪供给。从猪周期的自身规律来看,目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猪周期的上升阶段。2016 年 6 月-2018 年 5 月,猪价持续下行,养猪利润持续下降, 2018 年 3-7 月连续 5 个月养殖利润为负,带动生猪产能和产量持续下降。2018 年 8 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前,除 2018 年 3 月小幅回升以外,能繁母猪和生猪的存栏量已下降 15 个月,处于行业去产能的周期阶段,猪肉价格存在内生上涨动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