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2020年中国经济工作如何展开?怎么干? 详情

2020年中国经济工作如何展开?怎么干?

《经济》杂志 / 2020-01-09 16:37:46

2020年中国经济之转:保6目标或是最后一年

 
 
  转:保6目标或是最后一年     
 
  2020年,是经济稳定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年。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2019年,尽管面临中美贸易争端等外部冲击,国内猪肉等食品供给冲击,以及各种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中国经济实现运行在6%以上的合理区间目标已无悬念。2020年,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仍然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然而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现上述目标并不容易。
 
  首先,从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和粗线条市场化改革的后期阶段。伴随着传统工业化的基本完成和传统制造业供给过剩、供给老化等情况,必须探索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在总体城镇化率达到60%以后,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速度必将放缓,因此与快速城镇化相关的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今非昔比;在国内市场趋向饱和、加入WTO带来的外需增速放缓之后,新的市场更多地要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方式培育出来。
 
  其次,从优化经济结构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性历史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2%,未来将逐步向55%、60%、70%,甚至更高的比例演进。与此同时,制造业的比重已经降低到29%左右,未来还将向25%靠近。对此,滕泰表示,我们一方面要继续高度重视制造业,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从转换增长动力的要求看,过去4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高储蓄红利)、技术红利(主要来源于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和改革红利(市场化红利和制度改革红利),现阶段这些红利的边际效果都在逐渐减少。只有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造新红利,才能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
 
  滕泰认为,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不仅是周期性因素,更多的是长期性问题;不仅要关注总量目标,更要关注结构性目标;不仅要重视逆周期宏观调控,更要重视经济体制改革。然而,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之后,中国很多传统产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到了生存困难的边缘,很多地区和产业已经有就业率下降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迹象,如果任由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势必引发更严峻的社会问题。
 
  “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0年六项重点工作时,特别对民生保障和就业保障作出了重点部署和安排,强调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强调要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为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必然要求。”滕泰认为,把2020年增长目标确定在6%左右,不仅是基本合理的,也是稳增长的底线,应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明确。然而,2020年也应该是总量指标6%左右的最后一年,之后更长的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将关注的是增长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高质量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才是关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