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魏尚进获"2019年当代经济学奖" 奖金共200万
新浪财经 / 2019-12-11 12:02:21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方面,1994年与蔡昉、李周合作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是林毅夫的经典之作。该书从发展战略与要素禀赋的矛盾出发,详细剖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中“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指出一个国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是否与该国要素禀赋的特性相一致,是决定这个国家经济体制模式以及经济绩效的关键。该书已被译为英、日、韩、法、越南文和俄文在国外发行,并且成为了中国大陆、香港、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众多大学经济学院系的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2008年林毅夫到世界银行工作前,根据林毅夫在北大教授“中国经济专题”的讲义,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经济专题》,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文版,并改名为《解读中国经济(Demystifying Chinese Economy)》。在国外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受到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赞誉。
2001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设立D•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每年邀请一位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前去演讲。林毅夫于同年5月应邀做了这个讲座的首讲,题目为“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经济收敛”。在这次讲座中,林毅夫首次将“自生能力”作为标题。自生能力是林毅夫关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早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就广为运用,在1999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和预算软约束》一文中则被正式定义。通过引入自生能力作为微观分析的基础,林毅夫不仅对经济发展中要素禀赋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细致的分析,从而初步建立起了一个涉及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理论框架。林毅夫还通过构建技术选择指数来度量发展中国家的赶超程度,并利用跨国数据对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讲座的理论结论,为林毅夫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经验支持。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赫克曼教授在听完讲座后接受芝加哥大学的校报《Chicago Maroon》作了如下评论:林的演讲说明了过去15年来的新发展理论是没用的;按照他的研究,甚至芝加哥大学许多教授的研究成果也是没用的。他所说的新发展理论是20世纪80、90年代非常盛行的“内生增长理论”,这是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之一。
2007年10月31日到11月1日,在剑桥大学2007-2008年度的马歇尔讲座 上,林毅夫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新的关于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揭示了“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企业自生能力→制度结构→发展绩效”的内在逻辑。这次讲座被整理成书,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题为《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这本著作由五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写推荐序给予高度评价,创下了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记录。
1994-2008年,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研究发表约521篇,其中,2001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文献被引6378次,占当年高频被引文献被引总量的22%,居中文引用之首。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中,林毅夫的研究被引最多,为13075次 。根据CitEc,林毅夫全部发表英文论文被引用总量为1766,在此基础上,其H-index为23,即在林毅夫已发表的英文论文中,每篇被引用至少23次的论文总共有23篇;另外,i10 index为37,即林毅夫发表英文论文中被引用10次以上的篇数为37 。
1990-2010年,林毅夫在国际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全世界经济学家中排名第237,引用率在全世界排名第205,前者仅次于石寿永,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二,后者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一,而能在全世界排名前1000的经济学家中华人不到10名,其中在国内工作的只有林毅夫一人。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