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下行相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状况很关键
中新经纬APP / 2019-12-04 18:42:41
中国没有公开的对中国潜在GDP及潜在经济增长的官方估算和预测。从学术界的研究看,结果差异较大。如:社科院蔡昉和陆旸2015年估算的2019和2020年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分别为6.0%—6.5%和5.8%—6.4%;社科院数量所李平和娄峰2015年的研究结果是,“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年均增长在6.4%—7.2%,“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年均增长在5.7%—6.6%;清华大学白重恩和张琼2017年的研究表明,“十三五”期间为6.36%,“十四五”期间为5.57%,“十五五”期间(2026年—2030年)为4.86%,“十六五”期间(2031年—2035年)为3.97%,到“十九五”期间(2046年—2050年)降至2.85%。
如果按照IMF的预测,2019和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分别为6.1%和5.8%,则2016年—2019年的经济年均增长为6.4%。这较“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的7.9%低了1.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前述专家预测的潜在经济增长区间。果真如此,则当前经济放缓就不是大问题。
以下事实可以为前述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一是IMF与中国2019年第四条款磋商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的表现与中期经济基本面相一致,既没被高估也没被低估,即汇率处于均衡水平。而均衡汇率是经济对内与对外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对应的水平。所谓经济对内均衡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对外均衡就是国际收支平衡。二是中国央行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分析中指出,当前国内总供求大体平衡,不存在持续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三是2019年前10个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193万,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就业目标;10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46.8个小时,环比和同比分别增加了0.1和0.7个小时。
由此不难理解,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中国政府为何一直强调避免大水漫灌,一再重申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只着眼于逆周期调节,以稳定总需求。这方面,中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教训殷鉴不远。当时,宏观调控从“防过热、防通胀”突然转向危机应对的“强刺激”模式,短期内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促成了经济回升;但中长期看,则加剧了经济结构扭曲,并导致“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出现。如果没有2008至2010年的强刺激,以致2009到2011年实际经济增长远高于政府预期目标(见图3),而是按照年均8.6%的速度平稳增长,在不考虑潜在经济增长对于实际经济运行约束的情况下,现在资源错配、经济失衡的矛盾会轻很多。
鉴于债务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政府在守住风险底线(稳就业和稳金融)的同时,对于进一步经济刺激更加谨慎乃在情理之中。现在的问题是,当外界将信贷增长受控理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并纷纷增持人民币资产配置时,国内市场情绪却一直偏空。这可能是因为习惯了高增长、赚快钱的预期差所致。
当然,“术业有专攻”。笔者不敢妄议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相对潜在经济增长孰高孰低,但 “逻辑比结论重要”。如果只有经济停滞的“结论”而没有以潜在经济增长作为参照,这样的“逻辑”,恐怕失之简单,甚至是一种偏执。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