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经济展望: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莫尼塔宏观研究 / 2019-11-28 12:57:22
2020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二、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2019年11月5日央行调降MLF利率5bp之后,11月18日央行在开展7天逆回购操作时,将中标利率也下调了5bp。考虑到历史上一旦降息都是连续多次的周期,因此,这两次操作可以视为开启了新一轮降息周期。而其核心,在于打通银行负债成本刚性对于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梗阻。
经过2017-2018年的公开市场利率加息之后,影响银行负债端的主要政策利率——存款基准、逆回购、MLF利率均未下调。但银行的负债结构却更加偏向于利率市场化的成分:2017年以后银行资金来源中,来自存款的比例降至低位(约为73%),且存款当中来自结构性存款的比例显著攀升(从4%最高上升至6.7%)。这带来的结果是,银行负债成本趋于上升,同时商业银行的利润率持续走低(在此期间,银行净息差缓慢回升,但未能阻止利润率下移)。最终的结果就是,2019年贷款实际利率居高难下。2018下半年央行一波轰轰烈烈的“宽货币”,也并未自然传导至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降低。
LPR机制改革是疏通上述梗阻的第一环,构建了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到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那么下一步就是逐步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目前,存款基准利率已经长期处于低位,且从减弱对银行净息差迅猛冲击的角度来考虑可能还会持续如此,因此唯有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传导。
从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角度来讲,目前7天逆回购利率与MLF利率作为政策利率的“锚”,应当而且可以是同步变动的。2016年MLF工具推出之后,在2017-2018年的加息周期中,MLF和OMO利率都是同步变动的。2019年11月的降息过程也符合此前规律。事实上,从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角度来讲,7天逆回购利率具有更加基础性的作用。在本次LPR制度改革中,央行的表述是“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但以1年期的政策利率作为利率调控的“锚”,与国际主要央行的政策利率设定格格不入。中国人民银行从2015年年底开始打造利率走廊,就是希望将短期利率的波动稳定下来,作为未来通过收益率曲线进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根基。
不过,由于降息受到通胀和人民币汇率的掣肘,本轮降息周期只能“小步慢跑”。货币政策为促进“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还可能辅之以两类措施,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降准替换MLF或定向降准,其作用同样是在负债端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截至11月15日年内第三次降准落实完毕,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基准是13%、11%和8%三挡。考虑到考核优惠后,实际适用的准备金利率在7-12.5%之间,全部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0.5%(央行公布2019年1月降准后是11%,此后又有两次对不跨省农商行和城商行的定向降准,以及一次0.5%的全面降准),2020年降准仍有空间。二是,继续支持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鼓励加大债券市场和票据融资的支持力度。2019年社融企稳的贡献主要来自表外融资降幅收窄、以及直接融资增长提速,2020年债券和票据融资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期待。
事实上,伴随货币政策的持续发力,三季度中型和大型企业的贷款需求都有了企稳回升的迹象。2020年“小步慢跑”的政策节奏预计能够在“宽信用”上看到更明显的效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