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如何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详情

如何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金工第一小组宏观经济 / 2019-11-24 11:59:11

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

 
长期以来, 社会上流行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都没能将各类金融要素纳入到有效的社会经济学框架中, 因此金融体系才没有认识到宏观经济学对社会金融环境的影响因素。具体体现在, 首先, 排除宏观经济学和金融框架之间的关系, 证明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 如果宏观经济学能够具备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就能够完全主导市场, 从而实现市场预期的经济效益, 维护经济市场的良好秩序。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专家提出的最理想化的运行模式。当前, 世界经济市场中较为出名的就是阿罗—德布鲁范式就是以经济制衡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模式。它构建的金融市场是完美无缺的, 甚至可以不用依赖任何金融部门就能独立存在。但是这样的理论法范式并不适合所有的现实社会, 因此并不能建设一套真正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市场中也无法构成基础的金融合作体系。
 
其次,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已经显示出了疲软的态势, 表现出来的景象是通货紧缩, 大量的资金流向财务聚集处, 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能力被大大削弱, 不断加剧着经济萧条的程度, 这些现象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矛盾。当这种现象出现之后, 社会中大量的资金就会遵循流动偏好型的原理加速流动, 因此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不明显。在这样的时期,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就是相通的。
 
最后, 在20世纪60、70年代,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主要就是因为其遵循了早期的货币长期中性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基础科学明晰地描绘出了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 金融因素与宏观经济学逐渐相互脱节, 削弱了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尤其是在美国的次信贷危机爆发之后, 货币的供应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基于此, 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愈加严重, 甚至很多实体经济都出现了衰退和难以自拔的情况。大都数专家和学者都将此归类为宏观经济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再加上经济道德危机在此时越演越烈,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无法对该现象进行直接而具体的解释[2]。
 
因此, 宏观经济学无论是主流经济范式还是非主流经济范式, 它都是将经济和金融融为一体进行考虑的理论基础。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大多数人就严重低估了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发挥出自身真正的效能, 不仅难以有效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 也不利于世界金融市场的转型和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