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宏观经济 > “银色产业”“银色经济”将成为新常态下服务产业发展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详情

“银色产业”“银色经济”将成为新常态下服务产业发展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发展网 / 2019-11-09 23:00:20

我国康养产业发展存在面热实冷问题 市场空间还未打开

 
 
当前我国康养产业发展存在面热实冷,潜在市场空间还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优势
 
我国康养产业整体起步低,面热实冷,虽然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与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老龄人口的需求和康养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康养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充分凸显,康养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需要从思想与实践上下功夫解决。
 
(一)认识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认知需要深入本质把握,传统性的思维需要打破常规
 
我国近20年的老龄化社会进程,人们对老龄化都很熟悉,对老龄化带来的康养概念也不陌生。但是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概念性的认知里,对康养产业内在规律,发展条件,产业特点研究并不全面深入,难以突破传统思维认知,导致认识上看起来有高度,效果上没有能见度,有想法没办法。关于康养产业,我觉得有这么几个认知需要强调,会对实际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一是把政府主导主办的养老事业当作康养产业。事业和产业是有很大区别的,发展主体不同,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企业;发展手段不同,一个是行政主导,一个是市场主导;追求目标不同,一个是把公益性放在首位,一个是兼顾公益性的同时,把追求利润放在首位。正是没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存在以传统发展养老事业的手段发展康养产业,以致于事倍功半。二是康养产业将老龄化社会危机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过去我们讲,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得益于我们的人口红利,近些年,随着出生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红利正在减退,这也是多数人的共识。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康养产业来说,其实是在享受最后一波人口红利。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社会负担,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为康养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主体和巨额的市场规模,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三是老龄化问题转化康养产业的机遇,需要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康养资源。我们常说的“未富先老”实际上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康养产业的阻碍因素。而当前城镇化、市场化的纵深发展则促使潜在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逐渐转化为有效刚性需求。同时,更加重视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环境资源。四是康养消费具有区域时空的可转移性,上一条讲了康养产业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那么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是否就不能发展康养产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康养资源。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好、康养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康养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引导,承接发达地区的康养消费需求。比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因资源有限、土地及人力资本成本高,康养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局限,其消费需求就可以以康养旅游、旅居旅游等方式实现转移。对这几条有充分的认知和把握,会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化挑战为机遇,创造条件发展康养产业。
 
(二)政策支持不配套——碎片化的政策有待系统化,抽象的支持需要细化具体化
 
近几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大量康养产业相关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以及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并且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也给予一系列优惠,国家政策对康养产业发展支持不可谓不多,但是距离一个完整的、有规模影响力的养老市场和产业还很远。究其原因有以下:一是有关康养产业政策法规的推出往往落后于实际发展速度,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政策预见性和行业指导性作用,同时有些政策比较笼统抽象,不够具体细化,操作性不强。二是政策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增加执行难度,加之有些优惠政策本身缺乏可操作性,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使得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受部门利益或概念理解差异的影响,落实主体不愿执行或难以界定而不予执行。而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无法疏通,康养产业的政策的红利就难以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就难以得到足够的激发。
 
(三)产融衔接不充分——高投入长周期使得融资难上加难,融资模式急需创新
 
要办成事,还得要有钱,康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与金融政策的支持,金融是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养老产业虽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融资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意愿,成为促进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的主要瓶颈,制约着康养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康养产业具有成本高、投资回报期长、运营过程中不确定性较多等特点,产业的特殊性对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也提出了特殊性要求。我国康养产业起步晚,市场化水平偏低,企业发展水平不齐,融资体系建设也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从局部上看,各个支持康养产业的融资方式自身均有待完善;从整体上看,关于康养产业的融资系统性建设亟需加强。实践中当前康养产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对于部分康养产业相关项目传统的银行难以介入或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这要求我们结合市场现有的养老金融业务和未来的需求,拓宽资金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提供充足金融供给,构建反映康养产业特性、满足康养产业需求的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
 
(四)资源配置不到位——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市场机制急需完善
 
一方面金融供给的不足制约了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康养产业,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也致使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尚未成为养老服务主体。面对日益突出的外部挑战和内部矛盾,依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市场化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养老事业转型之路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康养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政府往往掌握着稀缺性资源或者具有绝对优势性的资源,但当前国有企业没有形成全面市场化,政府也没有完全实现将养老服务经营主权向市场和其他社会力量过渡。康养产业市场化竞争机制仍不健全,突出体现在我国老年服务的市场价格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的进入有利于促进康养产业多元化发展,促进养老产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模式创新,为康养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持久有效动能。而吸引更多有活力、有潜力的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的前提是市场化竞争机制的完善。
 
(五)有效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难以达到市场预期
 
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已滑落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最低点,可以说非常疲软。虽然我们讲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由外需支撑转向扩大内需,但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客观现实表明,我们还处于打基础积累阶段,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仍然需要维持一定投资增速作保障。即使是创新,也需要投入,扩大消费,也是有条件的,这些都离不开一定的投资。发展康养产业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需要投资,康养产业作为消费性产业,也需要投资作为支撑。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投资的归宿,但是没有有效投资支撑的消费,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一定要重视有效投资,抓住有效投资领域,而康养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领域的投资就属于有效的投资空间,一定要在发展康养产业的短板上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助力康养产业市场潜力空间的释放,把预期变为现实。同时也要创新机制,使有限的资金产生乘数放大效应,提高投资效率。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