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GDP增幅史上首次低于全国水平:挖马路增加不了GDP了
2019-11-08 11:26:49
2019年,是统计部门的艰难时刻。
直到昨晚,深圳市统计局才发布统计快报,前三季度深圳GDP18689.13亿元,增幅仅6.6%,比上半年7.4%的增幅下降不少。
再仔细看,6.6%是前三季度增幅,统计局并未公布第三季度增幅。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GDP总量,可以算出第三季度的数据:
2019年前三季度GDP18689.13亿—2019年上半年GDP12133.92亿=6555.21亿。
查阅去年统计局数据,同样方法可以算出深圳201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
2018年前三季度GDP17530.69亿—2018年上半年GDP11009.38亿=6521.31亿。
之所以像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样算,一是因为数学太差,二是无法接受算出的结果,需要反复验算。但无论算多少遍,挡不住一个惊人的结果:
两项数据相减:6555.21-6521.31=33.9亿元。
以此计算,深圳2019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加33.9亿元,增幅0.52%。不过,经过粉丝风临流提醒,这个算法不完全对。因为统计局有个“统计调整”的问题,按照他的专业统计算法,深圳2019年第三季度GDP增幅为5.15%,仍为历史新低。这在深圳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明年,深圳将迎来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大日子。
只公布前三季度,不公布第三季度数据,广州等城市也耍了这个花招。广州市公布2019年前三季度GDP增幅:6.9%。按照以上算法,2019年三季度广州GDP增幅不足6%。历史上首次超过深圳,但只能说是:惨胜!
在公布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上,深圳、广州落后于国家。早在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就发布了数据,不光有前三季度6.2%增幅数据,还有三季度的6.0%数据。成绩虽然不好,但实话实说,不遮不掩。因为这份真诚,股票没怎么跌。
相较之下,中国经济优等生深圳竟然拖了国家的后腿:三季度GDP5.15%的增幅,低于全国GDP6%增幅,史上第一回。
我希望统计局把数字算错了。
深圳怎么了?
1、工业出了问题。
深圳是中国工业之都,工业产值远超北上广,经济发展倚重第二产业。前三季度,深圳第二产业增长5.3%,低于GDP增幅1.3个点。在构成GDP增幅的三大产业中,缩水明显,其占比首次低于40%(为39.3%)。2018年,深圳第二产业占比41.1%,总量为9961.95亿元(增长9.3%)。查看月度数据可见,2019年7、8、9三个月,深圳工业增加值逐月下探。
深圳工业遭遇挑战,也体现在进出口上,特别是进口方面。统计局公布:
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21140.92亿元,下降1.8%。其中,出口总额11954.39亿元,增长4.8%;进口总额9186.53亿元,下降9.3%。
进口额大降近一成,说明了什么?由于没有详细的数据,队长只能猜测一二。深圳进口量大,主要不是爱马仕、LV之类,也不是猪肉这些消费品,而是以生产资料为主。那么,这样的进口大幅下滑,说明很多企业的库存增加了,东西卖不出去了,卖到美国有障碍,卖到国内同样不容易。
还有人分析,香港混乱及经济下滑影响了深圳。香港因素对深圳可能的最大影响是消费,包括过路深圳消费和港人在深消费,根据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2019年三季度比2018年三季度是下滑的,但下滑幅度并不大。所以,香港因素不是主因,至少现在还不是。深圳消费力疲弱,更多是总体经济下行的结果。
2、投资出了问题。
统计局公布: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8%。从管理渠道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增长11.9%,非房地产开发项目增长22.5%。从注册登记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增长48.8%,民间投资增长3.0%,外资投资增长87.8%。
令人惊讶的是,国有经济投资增长48.8%,民间投资增长仅3.0%。
回到2018年,统计局当时的公报是这样的:“国有经济投资增长36.7%;民间投资增长12.5%。”由此发现问题所在:深圳经济出现了——国进、民退。
2018年和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没啥变化,都是18%左右。总量不变,国有和民间投资一增一减,说明深圳国有经济投资大增是以民间投资疲软为代价的。
如果在别的城市,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一直以来,深圳最自豪的,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截止2019年上半年数据):
深圳企业商事主体,97.66%是民营企业(314万家);深圳73%的授权发明专利出自民营企业;深圳80%以上的创新载体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民营企业;深圳91%的中国驰名商标、93%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以及96%的广东省名牌产品都来自民营企业。
现在,深圳民营企业不能、不愿、不敢花钱、投资了。
不少人把责任甩给了特朗普。
深圳制造业两大龙头华为、中兴遭遇生死劫,严重影响了深圳的GDP。但是,这两家公司今年的收入并不差。前三季度,华为实现销售收入6108亿元,同比增长24.4%,三季度比上半年增幅还要高一些;中兴通讯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42.41亿元,同比增长9.32%,基本喘过气来了。
以此来看,深圳经济出现问题,如果跟华为有关的话,是因为华为把业务搬到了东莞,而不是华为自身的问题。从更大范围看,大概率出在深圳中小民营企业身上,他们更容易成为关税战的牺牲品。但是,深圳经济增速首次低于全国,且幅度较大,则说明问题不完全在特朗普身上。
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小企业,只有一个原因:深圳一直在苦苦面对的“企业外迁”。据深圳卫视报道,深圳市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深圳2018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表明,近三年来规模以上企业有192家搬走,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达37.5%,2018年有91家规模以上企业搬走。深圳企业外迁有加快、扩大之势,且搬走的不止是传统低端产业,表明他们离开的原因除了产业自身升级变迁之外,是深圳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矛盾,突出体现为房地产思维对实体经济的裹挟。
一、房地产思维主导制造业变迁
逃离深圳的典型是华为。
原因大家都知道了:华为的大发展,需要土地,但坂田华为总部基地被房地产开发包围,并且规划者和开发商还盗用华为科技城的名义,激怒了任正非。
“腾龙换鸟”赶走低端产业,是正确的战略,但房地产业和房价的崛起,却赶走了大批并不低端的产业,就像赶走华为手机业务一样。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和投资机构,在深圳企业外迁中,扮演了不同寻常的角色。他们及其代理人,寻找各种机会兼并那些做不下去的企业的厂房。甚至,有很多小企业主,干脆转型倒卖厂房。
促使他们这样干的一个因素,是深圳宏伟的的工业区改造计划。近年来,深圳陆续发布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很奇怪,深圳城市规划部门是产业规划的积极分子,他们给出的政策是:鼓励拆掉10年以上楼龄的工业厂房,旧工业区改造可增加15%面积、增加办公和商业功能,通过提高容积率增加1.6亿平米产业空间,等等。
发布深圳前三季度GDP数据的当天,深圳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计划,雄心的背后,难掩焦虑。
政府的用意是十分好的,但是,政府并不能低价提供所有的产业用房,在市场端,房地产思维裹挟了产业,产业用地、产业用房演变为产业地产,中国房企30强中,三分之二涉足产业地产。
君不见,深圳冒出来很多个城市更新协会,其主力成员都是开发商及其掮客,他们用房地产思维解读着深圳工业厂房改造、旧工业区改造政策,他们的目的就是拿下一切可以拿下的土地,坐等土地升值,找到政策牙缝里的肉,将其中的一部变成可售的公寓或商业面积,延续房地产的暴利梦。
于是,在旧厂房里努力制造产品的大小老板们,惊醒了。有人卖地出走,有人干脆转型干房地产了。最著名的例子是:
深圳著名高科技企业迈瑞的主要创始股东之一徐航,退出迈瑞,打造了深圳最高端最赚钱的房地产项目深圳湾1号。2017年,深圳湾1号净利润达到了38.08亿元,迈瑞医疗仅25.89亿元。
深圳湾1号每平米高达20多万的房价,鼓励了多少实业家“脱实向房”?!据说,五年前,坪山几栋工业厂房几百万就可以买到,现在主人已经换了两三茬儿,开价5000万!
当然,这一些都符合市场经济的格言——价高者得。
二、名牌思维主导资源配置
也许是华为的出走,惊醒了深圳的决策者。
于是,深圳为大企业甘愿付出一切。深圳最珍惜的土地,除了拿去高价拍卖,就低价处理给大牌企业,留住他们的心。这样的地方和故事,在深圳每个区都有。仅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前海合作区。为了吸引香港企业和央企,前海的地,卖得很便宜。定向出让给总部企业的地,楼面地价2万/㎡左右,跟深圳“西伯利亚”坪山地价(宅地)差不多。粗略测算,如果把前海的地都拿去拍卖,深圳至少能赚5000亿。然而,为了大牌、名牌企业,深圳不惜代价。不过,前海并不争气,建了差不多200栋高楼,空置率66%,严重的资源浪费。
另一个是土地更值钱的深圳湾超级总部,一直作为储备用地,但为了赢得大公司的芳心,定向出让给中信证券、招商银行、恒大、万科、中兴通讯等名牌企业,也有碳云智能这类可能成为名牌的企业,楼面地价比前海更低,恒大、万科两大地产巨头拿地成本都不到2万/㎡。那么问题来了,恒大、万科这样的房企地产巨头,是城市红利的收割机而非创造者,却能低价拿到最好的地,仅仅是因为他们够大。要晓得,万科总部才300多人,能用几层楼?剩下的就去赚中小企业的租金了。
除了前海、深圳湾超总,后海、留仙洞以及未来的香蜜湖,深圳最好的“净地”都给了名牌企业。那些300多万家中小企业——深圳经济的主角,看到却难吃到房地产大蛋糕,能安下心来吗?
简单说,深圳经济的问题是:
在全民炒房的风气下,企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政府的资源配置有待合理,这些因素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形成的,遇到特朗普,猛增40年的GDP骤然降速。
经济和产业很复杂,不是一篇文章和一本书能说清楚的。
一些直观感受,距离答案更近。这两年来,在深圳最大的直观是:挖马路成了深圳的常态。
深南大道宽阔悠长的绿化带,铺上了红花,又换成粉的,马路牙子改成了大理石。 几乎每个街区都有道路在开挖,挖马路的风气弥漫全城。大部分道路依然平整,修路的挖开道路,铺上厚厚的沥青;挖水管的来了,把人行道翻开;雨水污水分流工程,见路就挖。几乎每个部门都能挖路,都有钱挖路。
深圳市人大和市领导曾开会定规矩,不许乱挖马路,要挖必须得办证。但是,路仍然在挖。最新的案例是:深南大道新洲路立交桥,原本好好的立交桥匝道,全部拆除换为锯齿状水泥墩——据说有防撞功能。令人费解,谁没事去撞呢?
另一个感受:
除了福田中心区,很多高楼云集的地方,都在上演灯光秀。夜幕降临,从关外到关外一路穿梭,你会对深圳有新的印象:一个超级“夜总会”。
这还是深圳吗?
40年深圳,一直是个大工地,人们从来都很适应,但现在的工地豪华的有点不认识了!以前,深圳的灯光,最亮的在食街、城中村、夜晚加班的写字楼,映衬着奋斗的青春。现在,灯光秀让一切都黯淡了下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曾经,深圳人把这句话做成标语,立言为牌,作为一个城市的信仰。可是,当满城尽是灯光秀和开挖的马路,无言的空谈便令人无言了。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乱挖马路对于增加GDP效果很好。有人补充,一挖一填,增加两次。
凯恩斯思维在深圳变得高雅起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深圳启动十大文化工程:歌剧院、科技馆、国家博物馆深圳分馆等。有报道说,这些文化工程投资超过200亿元。这比挖马路档次高了不少,至少会留下一个供大家拍照的建筑,虽然没人知道有谁会唱歌剧,又有谁能听懂歌剧。
想起来了,去年,股票质押危机时,深圳组织百亿资金驰援,这跟乱挖马路恐怕是同一种花钱思维。今年初,深圳出台支持民营企业的“四个1000亿计划”:减负降成本1000亿元以上、新增银行信贷规模1000亿元以上、新增民营企业发债1000亿元以上、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
近期,深圳突然加大公共住房建设力度,展开大规模投资,也可以视为拯救GDP的举动。
一个最新的努力是:2019年11月1日,深圳设立企业家日,今后每年庆祝一次。
从今年前三季度特别是第三季度GDP的表现来看,挖马路、灯光秀、炒股票、给资金,以及产业用地支持政策,都没能给民营企业带来投资信心。
其实,挖马路美化城市无可厚非,对GDP也确有助益,但更应该挖的,是深圳经济的结构问题:为什么民营经济不愿意投资了?怎样让民营经济继续成为深圳的主力军;如何破解深圳土地问题?如何遏制炒地炒房之火烧遍全城?
队长曾在年初一篇点不开的文章写道:
中国经济的优等生深圳,在40年历史中,经历过很多困难,从政治难题到经济难题、社会难题,深圳总是愈挫愈勇。现在的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其必然性,并不纯属意外,因此也不必慌张。深圳面临的问题,一篇文章是给不出任何答案的,只能在风格上给点建议。
须知,在挑战面前,历史上的深圳从来都不善于粉饰太平、涂脂抹粉。而这届深圳人民,可能是自我赞美最多的。
GDP超过广州、香港,深圳经济将超过上海,要做全球经济中心,深圳要取代香港……这些言论天天刷屏深圳人的朋友圈。
深圳怎么了?赞美太多,反思太少。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