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MLF利率下调点评:降息体现稳增长态度,但年内再降息可能性不大
东北宏观 / 2019-11-07 15:48:51
为何本月降息且仅下调5bp——货币政策稳健导向的体现
4. 为何本月降息且仅下调5bp——货币政策稳健导向的体现
如前文所述,既然央行政策思路是在多目标中寻求平衡,其考量的动因也必然复杂些。具体到这次的降息时点来看,之所以三季度并未降息,我们认为其动因可分为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预期管理三个方面:
1. 政策目标动因:三季度不具备降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稳增长目标来看,上半年经济表现符合预期,为下半年稳增长的达成留下了足够的政策回旋空间,降息作为稳增长的后手,暂不具备必要性。防风险目标来看,一来前期实体经济防风险政策有待生效,如三季度房价环比仍相对较高,二来去同业刚兑后金融市场秩序需要时间回稳,因此防风险约束依然存在。调结构目标来看,降息本意在于引导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下行,但经验证明下调贷款基准利率的“大水漫灌”信号意味太强,不利于调结构,因此在贷款定价“换锚”已提上日程的局面下,降息适当延后更具可行性。
2. 政策工具动因:上半年定向降准、TMLF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良好,且下半年仍有操作空间,央行具有暂不使用利率政策的信心和底气。
3. 预期管理动因:降息先行的政策效果不确定性较大,叠加猪价扰动后通胀预期可能快速升温。猪肉扰动致我国CPI呈结构性通胀且与PPI相分化,这种局面下央行如何应对,尚未有经验可循。如果降息先行于通胀,那事后政策效果是难以确定的,一旦降息后猪价有了明显抬升,两相叠加下通胀预期有可能快速升温。既然不可控的猪价扰动和可控的降息政策都会影响通胀预期,那么审慎来看,等待猪价扰动确认后再“预调微调”式降息显然更有于引导预期。
但进入四季度后,上述三类动因已经悄然转变,我们将这些变化对应罗列于下:
1. 政策目标动因:四季度后降息必要性及可行性已经上升。稳增长目标来看,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6.0%,10月制造业PMI、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回落,指向四季度经济增速有击穿底线的风险,稳健导向下,即便风险较小也有重视的必要。防风险目标来看,房价等风险因素已得到阶段性控制,金融秩序也有回稳,防风险约束松动。调结构目标来看,贷款定价换锚后,降息的“大水漫灌”预期效应乃至对调结构的负面效应都已减弱,已具备可行性。
2. 政策工具动因:明年利率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性已显著提升,降息“演习”有必要性。相对结构性货币政策而言,在降准操作空间收窄、贷款定价换锚后,明年利率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叠加明年翻番任务和上半年通胀高企的矛盾,货币政策抉择难度加大。因此,通胀似高未高的当下正是释放降息信号进行试探的最佳窗口,可作为测试明年利率政策空间的一场“演习”,我们认为这是本轮降息仅5bp的原因之一,体现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稳健导向。
3. 预期管理动因:在猪价扰动确立后,此时采取“预调微调”式降息更有利于引导通胀预期。目前通胀预期因猪价大涨而升温,类似气球向上飘,而持续未降息引发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心,类似气球下方凭空出现了一根绳子。此时央行预期管理的空间已打开,只要预调微调牵引绳子的力度,就能争取降息“松绳子”与引导通胀预期“拉绳子”的合理平衡。结果上看的确如此,这次降息使市场感受到了央行货币政策不会收紧的信号,打消了市场忧虑,而另一方面作为预调微调之策,央行也辅以10月暂停TMLF操作、降息仅5bp等操作,对市场的通胀预期进行引导。
我们认为,在“平衡”的政策思路下,正是四季度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预期管理等动因的上述变化,直接导致了11月的降息以及其幅度仅5bp。因此这次降息体现了央行年内一贯的稳健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导向,并非“臭棋”,反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沉着应对。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