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 :寻找新一轮金融改革开放的“中国路径”
北大金融评论杂志 / 2019-11-07 11:13:38
如何解决中国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北大金融评论》: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您认为中国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解决?
沈联涛:我在《影子银行阳光化 :中国金融改革的新机遇》一书中曾提到,目前中国的核心金融发展战略太过依赖美国的金融市场模型,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走法。因为中国跟美国金融发展的阶段相差得还很远。在没有相应配套设施(如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银行业、资产管理公司等)的基础上,不快速发展资本市场配合银行业的规模扩张是不合理的。这导致在中国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贷款与债券 ;另一方面,大量的储蓄资金流向了短期银行体系,而非流向长期资金,比如社会保险机构、股市或资产管理机构。这导致了期限错配、外汇错配和股本/债务(杠杆)错配问题。
在我看来,关键要重写中国的资产负债表。目前,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很高,而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很高,资金主要通过国有银行流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但最近,财政部公布要将6600亿国有资产划转至社保基金,也就是将个人储蓄的资产转入个人社保账户中,未来的养老金将愈发充足。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意味着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此时要被重写。
资产负债表中最关键的项目是资产和负债。当前,我们过多关注负债,而忽视了净资产。2016年,中国的社会净财富达10.7万亿,是GDP的5.88倍,美国和日本分别为4.76倍和6.22 倍。中国和美国的区别在于,美国的净资产主要集中在家庭部门,居民持有106%,政府持有-6% ;而中国的居民持有比例为73%,政府持有27%。也就是说,中国有很多财富掌握在政府手上。居民财富的持有比例将直接影响经济的效率,持有比例越高,民营企业的活力便越强,经济效率自然也就越高。GDP 的增长率实则为资产的效率减去负债的效率,但倘若资产回报率低于负债成本,GDP便会下降。提升国有资产的回报率,自然就把GDP的增长率提高了。这就是北欧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经验。
所以,关于中国金融业未来的改革方向,我认为不一定需要将所有资产的分配都私有化,但将政府的资产转移给社保基金是一种很好的做法。资产用专业的管理方式,提高回报率。未来,将社保基金投入市场中进行投资,激活资本市场,降低企业的杠杆率,中国的GDP增长便有了更好的支撑。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