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14:00:31
为深入解读2022年“两会”最新精神、更好把握宏观大局,我院主办的第15届“京都论坛”将于4月16-17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主题为“‘三重压力’下 如何实现经济合理增长”。
2022-04-08 13:58:45
面对2022年疫情局部散发、房地产市场预期不稳、出口可能高位回落等突出问题,以及防范资本无序扩张、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等重要战略要求,适时出台有力度、有针对性的政策尤为重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政策统筹协调更为关键。
2022-04-08 13:55:09
2022年,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加强稳增长的政策举措,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澎湃新闻 / 2022-04-08 13:49:13
风险,成为我们思考202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未见减轻,部分地区疫情趋重,服务业受到冲击,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更加令人忧心。正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
新华社 / 2022-04-07 19:02:29
4月6日,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布。这将对防控金融风险带来哪些影响?近年来,我国金融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但也存在不足,缺乏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相关规定分散于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法律法规中。
中国人民银行 / 2022-04-07 17:06:47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为了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完善处置措施,落实处置资源,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
财联社 张晓翀 / 2022-04-07 15:55:16
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适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会议指出,要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促进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2022-04-07 15:22:52
2022年宏观调控注重“实效”。宏观调控政策的总体要求是“稳健有效”,其中“有效”是重点。政策注重“实效”,即以结果为导向,确保实现“稳”。这就要求宏观调控政策不但要解决认知和态度上的“看得见、看不见”和“要不要”的问题,还要解决“能不能”的问题,涉及政策的“时度效”。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2022-04-07 15:21:58
宏观调控有更加多元和更高的目标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创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202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在这种环境下既要坚持高质量增长,又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要求是比较高的。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22-04-07 14:45:55
4月6日,央行会同发展改革委、司法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有关部门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金融稳定法》),向社会征求意见。
中汽政研 / 2022-04-07 14:42:49
2021年10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
经济日报 / 2022-04-06 14:35:42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202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从国家制度层面明确了标准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是其部署的七大任务之一。本期智库圆桌邀请专家围绕产业标准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022-04-06 11:23:10
欧洲能源消费以原油、天然气为主,进口依赖度高,且俄罗斯是主要供应国。地缘政治影响下,欧洲能源供应紧缺导致当地天然气、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对欧洲化工企业成本及生产稳定造成冲击。
2022-04-06 11:16:43
据了解,利率跟随经济变化,政策只是侧面确认趋势。对于4月份的债券市场,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仍然存在,但是随着局部疫情扩散等因素加重经济偏弱运行的预期强化
经济参考报 / 2022-04-06 10:36:56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展开密集摸底,地方发展改革委也陆续召开分析座谈会,研判一季度经济运行,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根据这些会议释放的信号,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但受疫情以及外部因素等影响,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下一阶段,保持工业平稳增长、着力抓项目稳投资、扶企纾困等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