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 2025-02-05 10:34:02
展望2025年,预计全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左右,增长继续保持在长期趋势轨道中。中宏国研院副院长 张晓博表示:尽管可能会受到较强的外部因素冲击,但在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下,经济增长内生性动能有所增强。
经济日报 / 2025-01-27 10:12:4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湾区经济是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以发达的港口物流运输为依托,整合周边城市优势异质资源而形成的滨海型区域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协同性、外溢性等显著特征,其快速发展对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22 15:09:33
扩消费的主要政策包括:一是2024年实行的“两新”政策,也就是“以旧换新”与设备的更新改造,特别是“以旧换新”政策,实践证明政策是有效的,2025年不仅要继续执行,还要扩大力度和范围,比如从现在的家电、汽车领域,可以扩展到手机、家居等领域,甚至一些服务性领域也可以纳入其中。
2025-01-22 15:06:29
2025年总体经济发展目标: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2025-01-22 15:05:50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2025-01-22 15:05:06
据了解,2024年5月17日,我国基本放开房地产的管制,取消限购、限贷、限价、限售政策,房地产的投资、销售以及价格却依然在下跌。
2025-01-22 15:03:05
关于2025年的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 2025-01-22 14:49:03
“治理”作为一个实践过程,通常用来形容多元社会主体基于特定议题,在公正、有序的状态下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从而广泛凝聚合力并高效率地将相关目标任务付诸实践。
刘元春 / 2025-01-22 14:39:37
经过2024年的艰辛与坎坷,2025年初之际大家对中国宏观经济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这些共识也在党的文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精神就是要求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多个层面持续加力。在当前政策组合持续加力方面,应着重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
人民政协网 / 2025-01-22 14:10:51
1月21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2024年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他表示,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助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2025-01-22 11:21:30
2024年是房地产市场“政策大年”,也是历经3年左右调整后开始止跌企稳的一年。202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多个部门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取消了限购、限售、限价和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的标准,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存量贷款利率以及换购住房的税率,合力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
学习时报 / 2025-01-22 11:12:35
随着无人机自主飞行技术与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空域、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要战略方向。低空经济是什么?如何实现低空飞行器的精准管控与可靠连接?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人民日报 / 2025-01-21 12:40:16
”智能经济是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的经济形态,它通过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推动自主决策、精准执行等,促进经济发展从数字化转向智能化,进而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更为稳固的支撑和动力。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正在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学习时报 / 2025-01-20 13:15:38
近年来,围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国家层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持续着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制度基础不断夯实,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增强。
学习时报 / 2025-01-20 13:14: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生领域政策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制度相继出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政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形成。新时代新征程,对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民生建设政策制度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