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详情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红旗文稿》 / 2025-04-29 14:22:38
  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多次强调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并连续1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今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绿色版图正不断扩大,不仅筑牢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更让亿万群众真切感受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幸福生活。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认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重大意义
 
  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万公顷,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已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林草资源总量仍然不足,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只有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才能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物群系,其生物量占全球陆地生物量的80%,碳储量约为生物量的40%,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物产提供、文化供给、支持功能等生态服务功能。草原占我国陆地面积约三分之一,虽然生物量不如森林巨大,但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森林相似,草原土壤也具有较大规模的碳储量。由此可见,森林和草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主要支柱,也是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的重要支撑。只有从“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林草事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推动森林草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才能逐步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图景。
 
  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要求在发展中以生态、资源、环境等要素为核心,通过新一轮绿色技术革命实现生产力形态的跃迁,高绿色附加值成为其重要的产品标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厚植绿色生产力的质量底色,通过提升“含绿量”,赋能“含金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从通过森林经营提高固碳能力的浙江安吉,到首创国有林场差异化激励管理的福建三明,从富藏热带雨林的海南岛,到筑牢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的内蒙古,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已形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仅让绿水青山变现为看得见的金山银山,更为绿色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最基本的期盼和向往。4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义务植树,齐心协力、锲而不舍,取得显著成效。森林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环境问题日趋改善,大气污染、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绿化浸润人心,目前我国已建成212个国家森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6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5平方米。“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森林“四库”作用进一步彰显,林草产业成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森林和草原也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食物来源地。如今,我国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的林草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