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经济信心 充分释放各经济部门增长潜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25-04-29 12:46:47
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市场潜力大、经济韧性较强。不过,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动荡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依然面临潜在压力。在此背景下,应当延续先前的存量政策,进一步强化一揽子增量政策,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各项指标中,经济信心至关重要。一方面,信心体现出微观主体对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走向的判断,经济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会对经济信心造成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微观主体会依据信心水平调整消费、投资等行为决策,影响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
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全面提振经济信心。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稳中向好,经济基本面维持不变,市场预期有所恢复。不过,由于外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为了防止经济出现下行周期,应当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优势。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均具有逆周期调节作用,从而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稳定经济信心,提升经济活力。具体而言,货币政策可以考虑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等增量政策,通过扩张货币供给量提升微观主体的财富水平,增强微观主体信心,从而为企业投融资、居民消费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宏观审慎可以考虑提升贷款价值比等增量政策,即降低居民购置房产的信贷约束,提升房地产市场信心,从而有助于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可以考虑加大财政支出、减税降费等增量政策,通过增加收入、降低成本费用等途径提升居民和企业部门的信心,从而有助于消费和投资稳定回暖。与此同时,在各类宏观政策同步实施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各项增量政策的一致性,在各项政策决策、执行和调整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执行部门应当随时关注各项政策的目标、工具、力度的匹配度,加强政策之间的搭配协调。各类增量政策的一致性有助于维持宏观经济的确定性,从而持续引导微观主体信心向好,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
继续扩大刺激内需政策,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一度出现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内需的重要指标在于消费和投资,因此,增量政策应当重点关注惠民生、促消费,积极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根据现代货币理论,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体系投放的货币具有外生性质,能够对微观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起到直接刺激作用,并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因而建议将扩内需的着力点放在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等财政类增量政策上。在消费层面,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为特定困难群体提供生活补助,直接提高其收入水平;还可以通过政府支出的方式继续推行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等消费优惠政策,降低实体商品价格,提高居民消费动机。在投资层面,可以通过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的方式发行特别国债,前期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经全部下达到项目和地方,未来应当重点关注基础建设项目中该项资金的运用情况;同时,可以同步搭配发行专项债券,加强财政政策的结构性,对国家拟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和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落实助企帮扶政策,提振企业信心。当前,部分实体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的问题,应当在增量政策中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提振企业信心,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在增量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财政、金融与监管相结合。财政方面,可以延续先前的税收减免、援企稳岗、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资金和人力成本;金融方面,可以将结构性货币政策与普惠金融相结合,鼓励商业银行对部分存在困难的中小企业或者行业部门提供差异化的优惠贷款,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融资约束难题;监管方面,应当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以上措施将财政税收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监管执法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恢复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而提升投资与消费水平。
推动房地产支持政策,提振房市信心。房地产是我国实体经济的支柱行业,其稳定发展对宏观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当前,针对房地产行业调整、楼市持续偏弱的问题,应当采取相关增量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回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我国宏观审慎政策体系中最为常用的指标是贷款价值比,该指标表示贷款金额和抵押品价值的比例,多见于房地产抵押贷款。因此,为了提升居民购房信心,可以实施提升贷款价值比的宏观审慎政策,即降低住房信贷的首付比例。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出台降低首付比例的政策,并陆续出台取消限购限售、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举措。以上各类政策均有助于恢复房市信心,在需求端活跃房地产市场交易。此外,在供给端,应当将财政与金融相关增量政策相结合,例如发行专项债券支持盘活限制土地、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等,以提升房地产企业信心,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
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历史成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应当持续出台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以提升投资者信心,提振资本市场。首先,应当继续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资本市场,拓宽吸收资金的渠道,特别是通过多渠道吸引中长期资本进入资本市场,提高权益资本比重,以稳定市场预期,活跃资本市场。其次,应当在监管层面注重对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畅通中小投资者反馈、投诉、获取赔偿的渠道,同时完善上市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提升广大中小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最后,应当加大金融开放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境外投资,在保证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提升政策稳定性水平,增强外商和外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
作者:胡春阳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