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经济日报 / 2025-04-28 10:20:4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一重要文献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也指明了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范式,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规模的经济体中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更是一块孕育理论创新、检验理论创新的沃土。
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探索中展现出独特的复合性特征,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辩证发展格局,构成了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天然“富矿”。
应当看到,这种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突破传统发展范式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多方发展元素的统筹协调。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要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又要在关键领域强化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推动东部地区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又要推进中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构建梯度递进的现代化版图;既要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又要防范技术革命对传统就业结构的冲击,在产业升级中守住民生保障底线;既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又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既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又要维护合理竞争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下探索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既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又要守护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话语体系;等等。这些交织叠加的发展命题,构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画卷,每个复合难题的破解都蕴含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些西方理论无法有效解释的伟大实践。传统经济学理论既不能有效解释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并联式发展,也不能有效解释新时代以来我们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突破,正在不断解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边界。
比如,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配合,超越了新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二元对立,为制度经济学贡献了新样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高水平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经济全球化理论中技术扩散单向传导的假设,构建了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协调的新发展范式;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下东部沿海地区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与中西部跨越式发展的区域协调,使传统区域分工理论暴露解释局限,梯度递进的产业布局正在推动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创新突破;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框架,以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缓冲了技术革命冲击,为产业升级理论注入民生温度;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与绿色转型的并行实践,突破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被动适应论,以能源革命和市场机制创新重塑增长动能,重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底层逻辑;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超越“涓滴效应”与“福利陷阱”的实践范本;等等。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孕育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实践,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灵感,正在重塑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规律认识。
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探索,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谋划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行动,新时代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每一次重大实践探索,都伴随着理论上的思考升华,推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消除绝对贫困的实践创造了减贫经济学的新样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结构转型理论的新范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制度经济学的新框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构了经济发展的价值坐标。这些实践经验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生长点、拓展了理论创新空间。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