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损人害己
经济日报 / 2025-04-25 10:25:04
4月初,美国宣布加征“对等关税”,以基准关税叠加额外关税的组合关税模式进行实施。关税一直被视为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支柱,“对等关税”则是其实施更大范围关税战的新工具,以“对等”之名行“美国优先”之实。此次“对等关税”下,美国关税税率或超20世纪30年代水平,范围与强度远超2018年至2019年水平,将严重破坏全球经贸秩序。
所谓“对等关税”是指美国针对其进口商品,按照贸易伙伴对美国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率来征收相同税率的关税。从短期看,其目的是缓解经济失衡与贸易逆差压力,保护国内产业。但美国的贸易失衡本质是由其国内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结构所致,政府却将贸易逆差归咎于“不公平贸易”,并试图借助关税政策转移国内矛盾。从长期看,其目的是追求“美国优先”“美国特殊”,是以关税手段颠覆现有国际经贸秩序,将美国利益凌驾于国际社会公利,以牺牲全世界各国的正当利益服务美国的霸权利益。
“对等关税”以重点逆差国作为核心加征对象。对重点逆差国以外的国家,关税基准整体调整为10%,对与美国有较大贸易逆差的国家和地区征收额外更高关税。目前,中国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2024年,美国对全球贸易逆差1.21万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50%;中美贸易额6883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5247亿美元,进口1637亿美元,贸易差额3610亿美元。特朗普授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为期90天的关税暂停期(10%的基准关税仍生效),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实际累计已达145%,其中部分商品高达245%。
美国以各种借口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不仅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冲击多边贸易体制,损害相关方的正当合法权益,也无助于解决其国内经济问题,必将遭到反噬、自食恶果。
第一,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秩序。
违背最惠国待遇原则。世贸组织要求成员方给予任何一个成员方的优惠,必须自动给予所有其他成员方。而美国实施的“对等关税”计划是根据与不同贸易伙伴的所谓“对等”原则来征收关税,对不同国家实施不同的关税水平。
违反关税约束义务。世界贸易组织规定成员方的关税水平应受到约束,不能随意提高。美国实施所谓的“对等关税”计划,大幅提高关税水平,涉嫌违反其在世贸组织中承诺的约束关税义务。
完全无视各国发展差异。美国以美方逆差占贸易伙伴对美出口额的比率打对折作为加税依据,这种计算方式缺乏经济合理性,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针对性,会对正常的贸易往来造成严重干扰。美国强制要求各国关税水平与其一致,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发展中国家享有差别待遇的原则。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统一关税水平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未经授权擅自加税,这种单边制裁行为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给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带来冲击。
第二,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威胁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受损。各国企业被迫调整全球布局,增加了产业链断链风险。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国家,对全球产业链稳定造成威胁。
全球贸易成本大幅上升。加税导致原材料和中间品价格上涨,抬高了制造业和消费端成本。这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消费者也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
贸易区域化特征愈加明显。为应对美国单边关税政策,世界各国寻求新的多元化贸易伙伴,欧盟、印度等主要经济体转向区域贸易协定。然而,这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区域化特征更为显著。
第三,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多重负面影响,美国消费者将成为最大输家。
百姓生活成本增加。关税政策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商会将部分税收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使得从食品、服装、汽车、家电到汽油、杂货等绝大多数商品价格都将上涨,增加了百姓生活成本。自“对等关税”实施以来,美国消费者涌向中国电商平台寻求源头好货。数据显示,中国跨境电商敦煌网下载量暴增940%。甚至部分美国消费者尤其是美国游客,选择从中国代购中国制造产品,利用离境退税政策额外享受13%的价格优惠。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单边关税政策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以及物价上涨,将使美国消费者信心持续受挫,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又会导致消费支出减少。加征关税引发的贸易争端和供应链中断将导致美国国内企业裁员,减少就业机会,使其国内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纽约时报》文章分析,别国针对美国关税的反制措施将影响美国近800万人就业。
经济衰退风险加大。据预测,对于美国“对等关税”计划,如果其他国家不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下降0.6%;如果其他国家反制,将下降1%,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涨幅将扩大至2.1%。不仅经济衰退风险上升、通胀压力加剧,而且陷入“滞胀”的概率正在加大。
作者: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