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努力实现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 详情

努力实现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

北京日报 / 2025-04-22 11:34:09

如何实现5%增长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面临多方面挑战,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具有“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超大规模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等传统增长优势仍然存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为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我们可以选择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以下三个方面需要着重考虑。
 
  第一,逆周期刺激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内需方面,面对特朗普加征关税所带来的外部冲击,最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力度,我国在这方面仍具备较大的政策空间与工具选择。关于刺激的重点是投资驱动还是消费驱动仍存有争议。一般来说,投资是快变量,消费是慢变量,短期有效的应该是投资驱动,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及重点战略性产业,可带动其他领域投资,并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来增加家庭收入,进而增加消费。但是,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刺激消费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其实财政政策大有可为,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补贴等手段刺激消费;也可以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升消费意愿;通过稳就业促进收入增长,从而带动消费。总体上看,政策发力点应优先考虑投资,同时高度关注消费潜力的释放。
 
  第二,充分重视地方政府在放大宏观经济政策刺激效果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在我国的经济增长及制度变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效果,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快速下滑。面对这一情况,国家及时出台了4万亿刺激计划,政策效果非常显著,4万亿的投入迅速拉动了经济回升,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的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有为,放大了财政政策的刺激效应,从而使得刺激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回顾近几年,我们连续实施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并且相较于2008年的4万亿计划,政策力度更大,但政策效果不太理想。除了政策传导机制、外部环境影响等因素,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主观能动性有所减弱。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对于提升宏观刺激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何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呢?首先,需要切实解决地方财政亏空问题。目前,一些地方财政面临亏空压力,使得地方政府在推进各项工作时面临财力上的明显制约。为了弥补财政缺口,部分地方政府被迫依赖增加非税收入以实现财政平衡,但非税收入的增加无疑对经营主体形成了挤出效应,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居民的消费活力。所以,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妥善化解地方债务问题。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使地方政府适当减少事权、增加财权,也是缓解地方财政亏空的一种路径。此外,房地产与地方财政之间仍然存在密切关系。如果能够有效稳定房地产市场,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将非常关键。
 
  其次,合理设计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如果地方政府出于规避风险的考量,倾向于“少做不错”,缺乏积极进取的态度,其作用空间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应更多引入激励机制,以推动地方政府主动作为、积极担当。
 
  再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功能。过去的行政性放权及财政分权改革使得地方政府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及重要推手,而且地方政府为了在地方竞争中占得先机,具有自发制度创新动机,推动本地的市场化进程,从而激发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地方政府积极有为的重要体现之一,正是在于其与企业协同推进制度创新,助力本地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功能,有助于放大宏观经济政策刺激效果。
 
  最后,应适当鼓励地方政府增加合理的财政支出,促使财政刺激政策落地。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加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另一方面又倡导地方政府过紧日子,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近几年,虽然从政策导向上来看是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以增强刺激效果,但实际表现不如预期。因此,未来需要在防范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盲目扩张和低效使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合理扩大财政支出,切实回应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提高潜在增长率。实现5%左右的GDP增长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实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二是通过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提高潜在增长率,实现高质量发展。两者均有可能助力实现预期增长目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既来自短期因素,也受长期因素影响。传统增长动能的减弱,例如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工业化红利的逐步衰退,对经济造成了一定压力。然而,中国拥有大量新兴增长动能,通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及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都有助于提升我国潜在增长能力。所以,尽管当前我们经济发展面临压力,但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其根本依据在于,传统增长动能尚有余威,新的增长动能正在不断积聚。只要我们能够有效激发新增长动能,顺利实现动能转换,就有可能实现增长目标。
 
  如何实现增长动能的转换,关键在于有效激发新的增长动能,而激发新增长动能的关键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的是结构转型,而结构转型的核心依然是制度问题。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背后同样涉及制度性变革。因此,必须依靠制度变革来实现增长动能的有效转换,其核心在于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产权制度改革,没有明晰化的产权制度,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产权制度改革,既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也包括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二是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必须通过放开管制,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化改革重大部署,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就有望有效激发新的增长动能,提升潜在增长率。
 
  总体而言,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其必要性,但实现过程存在较大难度,“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因此,未来必须出台系统性政策加以支持,精准发力,努力实现2025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作者: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国家一级教授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