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和大国博弈的物质基础
人民日报 / 2025-04-10 12:37:52
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中指出:“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领先技术,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拥有巨大的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和产业配套能力,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依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全方位扩大内需。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必须抓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当前,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全方位扩大内需,既需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需要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看到,我国内需潜力巨大。在消费需求方面,我国有14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大量耐用消费品需要更新,既有现实的也有潜在的消费需求。在投资需求方面,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基础设施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有巨大投资需求。为此,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在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关系的基础上,以消费和投资的相互促进全方位扩大内需。从扩大消费需求来看,要通过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带薪休假制度以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促进增收减负,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加快消费品迭代升级,创造新的消费市场;要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从扩大投资需求来看,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关系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工智能是通用技术,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同样可以产生新质生产力,要以国家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高效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未来产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潜在引擎,要建立未来产业的投入增长机制。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虽然遇到逆流,但趋势不会改变。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向我国集聚,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相通相容,打造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扩大自主开放,持续深化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赵振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