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25-04-09 13:28:15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产业变革与中美竞争升级等因素交织叠加,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面临深度调整,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在新发展格局中,为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需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并作出战略部署,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维护所谓“经济安全”,频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设置高额关税壁垒、实施出口管制等。二是地缘政治冲突增加不确定性,跨国运输受阻和投资环境恶化等问题促使企业重新考量供应链地域分布以降低风险。三是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带来全球产业比较优势转变,以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迅速崛起,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与资源禀赋需求,进而因国际产业比较优势的转变形成产业链的重构。基于此,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呈现出区域化、本土化、近岸化、多元化等趋势。
区域化。为应对风险,全球各区域内产业合作更紧密,加速推动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区域价值链。例如,美国力推构建以本土为中心、辐射北美和拉美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欧盟发布相关文件加强产业链整合;日本发布法案加强战略产业国内布局;东盟加快打造RCEP框架下的合作网络,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
本土化。部分国家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重振本国制造业,通过提供补贴、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国企业加大本土投资,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回流。这使得原本分布在全球的产业链环节出现向母国集中的趋势,对全球产业链的既有分工格局产生了较大冲击。例如,美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计划和文件,提出利用税收、补贴、贸易政策等手段,吸引半导体、医药、稀土、汽车等关键领域制造业回流美国。
近岸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呈“由远及近”调整趋势,近岸外包和近岸生产因可缩短供应链条、降低物流成本而增多。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在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投资布局。当前,部分低端产业以及高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从中国向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主要市场的“近岸”转移。
多元化。面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潜在风险,跨国企业更加注重多元化布局,通过在多个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网络,布局可替代价值链,减少对单一供应商或某一地区生产基地的依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韧性。许多跨国企业开始将部分产能从中国向东南亚、南亚、墨西哥、东欧等地区转移,以分散生产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新现象与国际经贸格局的新趋势,改变了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与地位,多边贸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虽然产业体系完备且具有独特比较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新挑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