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何在?
2025-04-01 14:57:47
所谓举国体制,顾名思义,就是组织动员和调配全国各方面力量来实施某项重大任务的一种体制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举国体制”常被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为攻击中国科技创新的噱头。其实只要稍加分析,便可发现此类言论谬之大矣。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各类重大科技、重大工程的组织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各国为调动各方资源形成集中力量,多以国家甚至超国家的组织和社会动员、市场激励等方式协同来实现突破。比如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纳米计划、氢能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伽利略”计划等,可见通过重大专项组织科技攻关不是中国的特有“发明”,而是世界各国的惯常做法。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理所当然更有条件和能力聚全国之力、集四方之智,不断把举国体制坚持好、运用好。回想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的研发由中央专委负责并受最高决策层直接领导,其间调动26个部委、20多个省份、1000多家单位参与,终在万般艰难中创造了奇迹。其后,超级杂交水稻、青蒿素疟疾治疗、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高速铁路系统等重大科技创新,以及近年来“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等重大战略成就,都是我们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结果。
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并运用于科技等诸多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对于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那么,相较于传统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到底“新”在哪里?其优势体现在何处?
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都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但两者有明显不同。传统举国体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解决的是“一穷二白”条件下工业体系、科技体系“从无到有”的问题,主要靠政府发挥力量整合和集聚的主体作用,更多的是计划经济下的政府统揽。新型举国体制是对传统举国体制的继承与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创造。它解决的是“从有到优”“从弱到强”的问题,既强调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运用行政、财税、金融、法律等多种手段,广泛利用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个渠道,采取重大项目制、建立国家实验室、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公司制等多种实现形式,更加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的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也体现出不同于传统举国体制的新优势。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定位更加明确,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技术、研发、市场、产业之间保持动态平衡,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良性互动,共同致力于做大科技创新的“蛋糕”,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增强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就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典范,全国范围内先后有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引入各领域、各类型的优势资源,创建了“多线并举”“良性竞争”的新机制,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难关,500余种器部件实现国产化研制,“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同时,新型举国体制还有很大的溢出效应。比如,在C919大飞机研发过程中涉及大量对新型材料、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尖端零部件等的需求,这些需求将引领带动一大批产业跃升发展,有科学家形容这种效应就好像“母鸡下蛋,不断地下蛋”。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