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西部网 / 2025-04-01 14:52:15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安排部署。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必须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个战略全局,适应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体制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个实践方略。即日起,起点新闻·西部网联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推出系列理论文章,特别邀请专家学者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主题进行研读阐释,以期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提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是党中央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相适应,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深刻认识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内在逻辑
(一)战略逻辑
从战略逻辑来看,充分彰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创新是第一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战略方向和战略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教育、科技、人才必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二)历史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归根结底是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
(三)实践逻辑
从实践逻辑来看,有效遵循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内在规律。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创新人才资源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全面深入实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将教育科技人才上升到新的高度。
(四)发展逻辑
从发展逻辑来看,精准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因此,全面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标准和关键所在,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统筹支持全面创新各类要素和各个链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加强改革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各方面改革,形成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整体效能和实际质效。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