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专家谈)
人民日报 / 2025-03-28 10:42:21
对话嘉宾:
金文成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叶兴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记者: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生产在稳产保供、发挥多种功能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叶兴庆: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样要遵循这个大逻辑。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看作是引领现代农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靠。
金文成: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农业是基础与支撑。要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当看到的是,农业总体上属于传统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力点至关重要。
记者: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认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金文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包括现在的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对我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正是因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叶兴庆: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先进性、相对性和动态性,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均有体现。从生产力质态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当包括劳动者从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跃升、劳动资料从常规投入品向新型投入品跃升、劳动对象从常规动植物品种向高产优质耐逆动植物品种跃升,以及生产要素组合从传统种养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跃升。
记者:农业是传统产业占比最高的行业之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科技创新突破,以及科技对传统种养业的提升,对此您怎么看?
叶兴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无论是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还是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都需要科技创新驱动。
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绝对不是摒弃传统产业,而是应该将相当一部分着力点放在传统种养业的转型升级上。对于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创新、业态创新,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这是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要兼顾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
金文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体现在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也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我国农业体量大,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存在着庞大的存量升级空间,应当从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并非都是高大上、关键在管用的认知出发,突出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把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对传统种养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记者: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
叶兴庆:农业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具有特殊性,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既要遵循创新驱动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农业“压舱石”特殊使命,长远看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现阶段要锚定稳产保供目标,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金文成: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赋予了新的内涵,也推动传统要素与数据等新生产要素重组,带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助力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由于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情况不同,农业生产力格局呈现出多层次生产力并存、区域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形,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来源:人民日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