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
学习时报 / 2025-03-24 10:05:02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这既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质上也为更好促进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要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5年要抓好的9项重点任务,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2024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成为继2022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后又一个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文件。下一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关于“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要求,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努力为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条件,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和规则统一。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要不断完善这些基础制度,确保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要完善落实好产权保护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市场准入是经营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前提,市场准入制度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集中体现。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落实好公平竞争制度才能为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提供重要保障。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健康规范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要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强化执法监督,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进一步强化对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的前瞻布局,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法规,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不当竞争等突出问题,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与做法。
推动市场设施联通、市场监管统一,以及市场机会开放。市场设施、市场监管和市场机会对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至关重要。其中,完善的市场设施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公正透明的市场监管机制能够确保所有经营主体在统一规则下开展经营活动,避免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确保民营企业能够平等获取市场机会,对于激发其发展动力、提升其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开放、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快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畅通市场信息交互渠道,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为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现代流通网络、信息交互渠道和互动支撑平台。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健全新业态新模式的市场监管规则,最大限度减少市场监管执法的自由裁量权,提高跨行政区域执法的规范性和协同性。要在宏观经济治理中提升市场机会的包容性,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长效机制,在提升精准性的基础上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打造高水平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要素资源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是企业获取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的主要平台。打造高水平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对于确保民营企业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既要围绕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生态环境等重点要素和领域打造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又需前瞻布局数据、人工智能、深空、深海、频谱、新能源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丰富应用场景、强化平台功能、深化机制改革、健全市场功能等方式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机协同,使要素资源配置更加符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既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和推广精益制造,又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全追溯体系,提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加快国内外标准接轨。
(作者:吴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