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亟须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
王道勇 / 2025-02-24 15:50:59
社会参与体系是当前民政工作乃至整个民生工作急需加大建设力度的制度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民生工作力量出现新变化,适应这种新形势新需要,民生工作亟须更加协同高效的社会参与。
完善民生建设社会参与体系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列宁指出,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使命不仅仅是反映大众的政治水平,更是引领大众。与西方政党来自社会、反映社会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表达和反映无产阶级乃至全体人民的意志与利益,也通过积极的政治行动引领和塑造整个社会。新时代,我国民生建设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党的领导力量持续地、强有力地内嵌并重构了各项民生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马克思恩格斯构想了人的需要变化趋势,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在不同时期的每一种新需要,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我国民生建设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譬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社会参与体系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高效地把党的意志落实到民生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2023年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就是党在不断加强对民生工作领导体制的优化。社会参与体系建设也要放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的大局中通盘考虑。譬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通过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以党的强有力领导推动社会参与,确保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
完善民生建设社会参与体系必须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一切社会活力的主要来源。新时代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要坚持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新征程中我国民生工作的主体力量。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不断提高,许多地方也纷纷为有意愿、有能力的退休人员、乡贤、致富带头人等开辟了参与民生服务的机会与空间,有效凝聚起一股适应社会基层单元实际、能够赢得服务对象信任的力量。但从各地实际来看,这股力量的人员构成、作用发挥程度并不均衡、不充分,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以有力有效的举措切实增强这支力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方面,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活力和创新热情,以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让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创新创造,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可供人民群众分享的民生资源。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譬如,充分利用社区志愿者、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等社会群体中蕴含的大爱和利他思想,抓实落细社区“一老一小”服务,稳稳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再如,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城乡社区居(村)民高效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完善民生建设社会参与体系的重心在于提高社会组织的协同水平。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和服务能力大幅跃升,成为民生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3季度末,全国已登记的社会组织达87.9万家,其中社会团体38万家、基金会9700多家、社会服务机构48.9万家。仅在社会团体中,就有行业协会商会10万多家,拥有企业会员总数770余万。经过多年来对“无效低效”社会组织的清退,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持续强化,目前这些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资源动员能力和参与民生服务的热情,要不断创新思路,持续提高社会组织的协同水平。扩大公共服务市场开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激励补偿机制等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人口老龄化、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和基层治理工作,更好地发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基本功能,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独特的民生需求。譬如,对于孤儿、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庭监护支持、监护能力评估和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监护干预等个性化服务。对于残疾儿童、大病儿童等,社会组织可在治疗、康复以及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方面加强参与。对于居家社区生活的老年人,社会组织可以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精神慰藉、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提供服务。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专业的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监护能力提升、预防性干预等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对于低收入人口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社会组织可以提供访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服务。
完善民生建设社会参与体系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基层民生工作能力。民生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政策落实在基层、工作成效体现在基层,基层民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民生服务对象的切身利益和真实感受,是最为关键的基层基础工作。一方面,加强对基层民生工作的“微治理”。与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不同,基层微治理是一种和风细雨的工作方式,重点是发现和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如毛细血管一般的“小事”,做的是“细活”。它需要村(居)民、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持续提供资源、服务与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基层民生工作力量的培育。基层民生工作一定要干部带领群众一起干,既不能领导热而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基层领导干部需要做好示范引领,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切实实地融入决策的谋划、实施和见效的全过程,做群众的暖心人。基层党员干部包括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民政工作者、信访工作者和村(居)两委干部等,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和细致入微的态度,以道德的风尚教化人、人格的魅力感染人、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生动的形式吸引人,将党中央有关民生保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制度全面准确深入地落实到城乡社区和千家万户之中。对于民生部门做不了、做不好、不便做而且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民生服务事项,可购买公共服务和设置公益性岗位,帮助各类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复员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新乡贤等重点力量的培育和使用,形成做好基层民生工作的强大合力。
完善民生建设社会参与体系的方向是加强科技支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新兴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效率,有效降低了民生工作成本,同时也给民生工作带来新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持续快速变迁,新的民生服务对象不断出现。譬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摆脱固定的职业和固定的生产生活空间约束,在生产方式上日益从依托工厂、工地转向依托互联网络,在个体身份上从工人、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转向劳动关系不清晰的灵活就业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从标准的程式化生活转向差异的个性化生活。这些新趋势要求传统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服务的重心也要随之进行转换,对民生服务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对民生服务方式进行持续创新。要实现这种再转换、再布局、再创新,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更大规模的社会关系联结,将新的服务对象“找出来”,把新的服务需求“摸清楚”,让新的服务流程“顺起来”,使社会参与过程更为智慧化精准化,同时,借助互联网让更多的社会参与力量拧成一股绳,更好满足更具个性化的各类民生需求。
作者:王道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