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促进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科技日报 / 2025-02-17 17:36:25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独角兽企业作为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具有核心技术和独特竞争优势的未上市公司,是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新经济新业态的风向标,也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胡润《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近五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在平均增速和相对占比上,均出现明显放缓趋势,数量与估值增速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新发展格局下,应理性剖析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形成促进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极具创新发展潜力的独角兽企业。
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面临挑战
从数量看,过去五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27家增长到340家,年均增速8.3%,低于同期全球独角兽企业增长14.9%的平均水平。从估值看,过去五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年均增速12.3%,低于同期全球独角兽企业13.7%的年均增速。从行业分布看,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企业发展迅速,但在大部分前沿科技领域的商业化步伐仍相对落后。
这些趋势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是我国独角兽企业获得融资难度大幅提升。一方面,国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资本市场信心不足,海外投资者往往选择将资金存入银行或投资货币基金而非独角兽股权投资。近期,全球风投市场整体呈现“持币观望”态势,增加了我国独角兽企业获得国际融资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创投市场“募投退”机制不畅,不利于独角兽企业获得国内融资。在募资端,我国民间资金参与创投市场的意愿显著下降,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银行理财等长线资金进入创投市场存在制度性障碍,导致我国创投市场规模缩小。在投资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调整阶段,投资预期不稳削弱了投资动力。在退出端,我国创投市场高度依赖IPO上市,自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明确阶段性收紧IPO节奏、2024年“新国九条”推出后,独角兽企业上市步伐放缓。
二是独角兽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的难度急剧增加。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通过产品断链、技术断供、人才交往限制等措施,试图阻断国际先进技术向我国企业转移。另一方面,部分跨国公司提出“中国+”方案,要求供应链企业逐步离岸生产,在华外商企业和国际资本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带动部分产业向全球及区域性低成本中心转移。这些动向削弱了我国的产业集群优势,加大了独角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生态的成本和风险,导致独角兽企业技术获取难度大幅增加。
三是“硬科技”类独角兽企业孵化难度高、孵化速度慢。当前,以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形成、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特点的“硬科技”创业门槛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需要创业者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需要更多具备长期主义和雄厚实力的资本支持;需要更长时间实现颠覆性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等方面。这类独角兽企业孵化难度很大,孵化速度较慢。
四是我国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近年来相关部委出台系列举措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少量跨部门政策未形成协同效应、部分政策延续性不足、有些政策因缺乏配套细则落地难、个别临时性政策虽时过境迁亦作为长期政策执行等问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