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健全民生制度体系
学习时报 / 2025-01-20 13:15:38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对做好民生建设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围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国家层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持续着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制度基础不断夯实,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增强。
但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基础性民生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地说,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发展不均衡。一是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好于中西部,且同一区域内存在明显分化。二是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城市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供给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农村地区。三是行业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发展程度较高,而养老、托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与广大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四是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
与此同时,民生建设领域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仍不尽完善。具体地说,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够匹配,主要表现为与人口规模、结构、流动趋势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和政策统筹体系有待健全。公共服务可及性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倾斜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效能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效能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健全民生制度体系时,需要注意因地、因时制宜。首先,以民生制度体系建设促进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的奋斗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让努力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让每个人获得自我发展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应坚持以普惠性为发展方向、以基础性为主要内容、以兜底性为基本职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其次,以民生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引导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并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同时,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把握人口规模、结构、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相关服务随人走。
最后,以民生制度体系促进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日益活跃的人口流动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对民生制度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对此,应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部署,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效流动。从群众殷切期盼中找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亿万农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潘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