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什么是预期管理机制?预期管理对宏观调控以及政府治理具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详情

什么是预期管理机制?预期管理对宏观调控以及政府治理具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学习时报 / 2025-01-20 12:05:0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预期管理机制”。预期管理是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解读、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等方式,对整个社会预期进行有效引导和回应,确保政策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全过程。这是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市场预期”的目标后,我国在多年经济实践基础上探索形成的又一项重要宏观调控机制,极大丰富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工具箱。
 
预期管理的内涵与类型
 
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基于过去的经验、现有的信息和正常的逻辑推理,对某一经济指标或整体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主观判断。从过去的宏观调控实践看,预期管理主要发生在货币政策领域,多指货币管理部门通过存款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对社会通胀预期进行管理的过程。
 
从预期管理的方式看,我国央行已经建立了具有周期性、系统性、灵活性、透明性的预期管理机制,如每日连续公告公开市场交易操作、每季度首月召开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季中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季末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并发布公告。此外,还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预期波动,通过在官网发布政策答记者问、接受媒体专访、主要官员发表署名文章及工作论文等方式开展灵活沟通,确保能够始终向市场传递清晰透明的政策信号,方便各类经营主体准确理解央行的政策逻辑及思路并最终引导预期形成。
 
在我国经济运行周期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整个社会预期具有重要影响。召开于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当年经济形势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并确定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方针。而在第二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将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系统部署,确定当年各项经济指标的发展目标并进行责任分工,这会向整个社会释放清晰而具体的政策信号,是引导我国社会预期形成的重要支撑。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重视长期预期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体制和模式的典型优势。在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国都会对各个领域的基本现状进行总体评估并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如“十四五”规划就提出了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需高于7%等20项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这种长期预期管理机制的效果,我国还会对五年规划进行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最终评估,确保每一个五年规划都能完成多数目标,这也为全社会乐观预期的形成提供了巨大助力。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实践看,预期是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治理效果的重要变量。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有助于保持经济主体的信心。与其他宏观政策关注各类具体的宏观问题不同,预期管理关注的是各经济主体的发展信心变化,强调应对社会整体预期变化做出迅速和正确反应。换言之,预期管理是直面各类经营主体感受的“一线”政策,如果预期管理能及时捕捉经营主体预期变化的信号,并对导致各类经营主体预期变化的原因进行准确分析,就可极大改善和夯实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环境和决策基础。显然,这种迅速、直接、具体的调控机制类型,能够帮助制定更加精准和更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从而更加有效地满足微观经济主体的需求。这不仅会为各类经营主体注入巨大的发展信心,也会从根本上保障宏观调控的效果。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稳定性。无论是积极的乐观预期,还是消极的悲观预期,都会通过影响或干扰各类经济指标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过去的经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源于经济个体预期和行为的微小变化,往往会在宏观层面汇聚成巨大波动并最终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带来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长期陷入由预期变化而导致的经济波动,将非常不利于我国长期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进行预期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制度化、长期化和系统化的预期管理机制,尽可能消除各类预期变化带来的各种异常干扰和长期影响,从根本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稳定性。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的主要挑战
 
长期以来,传统的宏观调控模式更多关注具体的现实经济问题,通过分析过去和当前的“显性”经济指标进行决策和判断。相比之下,预期管理立足的是各类经营主体“隐形”的心理状态,其实施难度明显高于传统的宏观调控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适应并在工作中逐步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对经济政策部门的调控理念和调控能力都提出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预期管理在金融市场管理、货币政策等领域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具体实施思路和专业化的工具也比较成熟,但如何将其进一步拓展至其他领域,还需要进行全面探索。
 
预期管理机制类型,既可以按照时间长度,被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预期管理机制,还可以根据预期管理的目标,被划分为正面引导型和负面扭转型的预期管理机制。显然,这些不同类型的预期管理机制所针对的问题并不相同,在具体操作思路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在具体的预期管理过程中,鉴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很多时候需要搭配使用这些不同类型的预期管理机制,如何协调这些预期管理机制并形成预期管理的合力,也是健全预期管理机制面临的重要挑战。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想要真正实现有效的预期管理,仍然面临如何准确识别预期、如何及时回应预期、如何有力应对预期三个挑战。首先,整体预期由无数个体预期构成,这些个体预期往往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存在相互冲突之处,在此情形下,准确判断预期的本质和变化趋势会面临较多困难。其次,预期的变化具有趋势性和累积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果相关部门不能迅速回应一些典型预期,就有可能让预期进一步恶化并极大提高宏观调控的难度。最后,预期集中反映和直接体现了某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矛盾,它往往具有非常清晰的利益诉求和政策需求,能否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以及社会预期的匹配程度,是确保预期管理有效的关键前提。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要从三方面着手
 
在政策制定上,加快建立系统性的统计数据监测体系,提高识别预期的准度。一是在宏观层面,依托各级统计部门,从消费、收入、就业、交通、住房等各个细分领域加快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系统和全面的统计信息数据库,为预期管理提供扎实的决策依据。二是在微观层面,逐步建立并完善以企业、家庭和个人为调查对象的多类型、多领域、多尺度的微观主体统计体系,定期开展关于微观主体各类预期的调查工作,对微观主体预期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及时掌握和研判预期的变化趋势。三是在应用层面,立足社会预期形成快、传播快、涉及人数多等特点,灵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社会预期变化进行更大范围、更可持续、更为精准的监测,不断增强进行预期管理的能力。
 
在政策传递上,加快建立透明性的政策沟通和传递机制,提高回应预期的速度。在现有的经济部门新闻发布会、统计部门数据解读会等政策沟通渠道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规律,充分发挥各类互联网载体在政策沟通方面的巨大作用,确保决策部门与社会大众之间政策沟通的及时性和广泛性,为预期的改变和形成提供直接助力。
 
在政策执行上,提高并确保不同领域政策的一致性取向,确保应对预期的力度。一方面,加快建立全面的宏观政策库,对不同领域政策的实施效果及相互关系进行一致性评估,避免政策之间出现“合成谬误”。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预期形成过程,可根据不同的预期管理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耦合和协同方案,确保不同领域政策在引导预期上能够形成最大合力。另一方面,对宏观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建立政策实施效果的动态评估和反馈机制,依托相关行业的专家意见和经济主体的普遍感受,对不同政策支撑预期管理的效果进行全面比较和深入分析,并据此不断优化和创新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工具类型,确保预期管理持续有效。
 
作者:蔡之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来源:学习时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