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详情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求是》杂志 / 2025-01-16 13:48:34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全面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特别是9月下旬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有力提振市场信心,经济实现明显回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工业和服务业增速回升。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6.1%,其中房地产业生产指数增速比上月回升2.1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继续扩大。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3%,支撑作用明显。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快于三季度平均增速。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前11个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2023年全年低0.1个百分点。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足,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市场预期稳步改善,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连续3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11位,是10年来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技术交易持续活跃,2024年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前三季度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同比增长17.8%。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前11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光伏电池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1%、11.1%、14.8%。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占新增装机总量超过85%。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增长34.6%和35.6%,年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面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蓝图。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2024年前11个月民间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2%。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7%。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4%,占出口总值的59.5%。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前11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9%,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25.3亿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较2023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前11个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8.2%。中欧班列稳定通畅运行,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2024年开行1.9万列、运送货物207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0%、9%。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粮食安全持续巩固,2024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41万亿斤,比2023年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加强,能源自给率稳定在80%以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定保持在30%左右,“中国供给”在世界经济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综合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11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两个月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楼市交易更趋活跃。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正在有效缓解和管控,存量债务化解扎实推进,目前我国政府负债率在70%左右,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持续推进,金融领域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41元,同比实际增长4.9%,高于经济增速0.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88亿人,覆盖全国98.5%的人口。截至11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6亿人、2.46亿人、3.04亿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普惠性服务供给不断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家,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超41万个。
 
  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科学全面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认清问题,又要找准机遇;既要看到短期波动的“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的“势”。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是发展和前进中躲不过也绕不开的。我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披荆斩棘中不断成长壮大。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从国际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是1990年以来“最低纪录”,其中发达经济体年均增速为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4%。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可能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新一轮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壁垒明显增多,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主要经济体陆续进入降息周期,跨境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可能加剧国际经济金融市场波动。
 
  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仍然较多。全球贸易仍具备较强韧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贸易额将达3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增长3.3%,2025年全球贸易额预计将再创新高,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发展新空间。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新兴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比重从2000年的21%上升到2023年的41.2%,预计到2028年将升至43.2%。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重大前沿技术加速迭代,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深度变革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难度加大。国内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消费内生动力偏弱,投资增长面临制约,出口困难增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具备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经济发展的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
 
  ——政治保障坚强有力。“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就一定能够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力量,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制度优势日益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将有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供需潜力仍然巨大。从供给看,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从需求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8亿多户经营主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等深入推进,内需市场潜力将得到有效释放。
 
  ——宏观政策加力提效。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持续发挥作用,政策工具更加丰富,逆周期调节政策仍有足够空间。随着“两重”建设、“两新”工作等重大举措加快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加力提效,政策组合效应有望持续释放,对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形成有力支撑。
 
  总之,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只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就能在披荆斩棘中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三、深刻领会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丰富拓展了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自觉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深刻领会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中国经济体量越大、面临的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了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经济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深刻领会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但也要看到,市场可能存在失灵、无序等问题,政府必须及时补位,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只有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该放给市场的放足、放到位,该政府管理的管好、管到位,才能让经济活动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深刻领会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供给和需求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国内需求不足,外部需求面临国际形势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不利影响。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要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深刻领会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既要推动新兴产业“立起来”,又要推动传统产业“稳得住”。当前,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不同,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改造提升旧动能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让“新芽成大树”,也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树发新枝”,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深刻领会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做优增量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拓展发展新空间;盘活存量可以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稳固经济基本盘。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规模巨大的资产,也形成了较大规模负债,必须加强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要统筹用好各类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持续推动产业园区“腾笼换鸟”,落实好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盘活存量土地等政策,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能。
 
  深刻领会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以扩大规模、做大总量的“量变”为基础,又要以提升质量、提高效率的“质变”为目标。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做好新征程经济工作,要用好我国巨大经济体量、超大规模市场、强大产业配套和大量勤劳智慧高素质劳动者及企业家人才等方面优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四、落实落细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重点任务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投资、消费、产业、区域、价格、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大力提振消费,加力做好“两新”工作,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消费扩量提质增效。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更大力度推动“两重”建设,更好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引入民间资本。强化经济形势和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预期管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加强供需调控和产销衔接。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抓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突出抓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加快完善现代流通体系,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全力稳外贸、稳外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全力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稳定畅通运行。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保持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大力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全力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统筹区域战略深化实施和区域联动融合发展,不折不扣抓好重大战略贯彻落实。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更大力度稳定就业,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加强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继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守住兜牢社会民生底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