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关键词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习时报 / 2025-01-06 09:49:50
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
——从六个关键词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贯通的理论结晶,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一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穿透力和实践引领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在新征程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以此为入口,我们可以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核,更加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职责使命,更高举起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理解和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可以从六个关键词入手。
“传统”:以科学、客观、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因为一脉相传,所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割裂看待,必须整体认识、整体把握,站在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高度整体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既是过去的,也成为现代的,让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从规律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就文化、文明而言,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存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启发我们,传统的元素一经激活,就可以作用于现代,成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力量;现代的元素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留下有价值的印记,也能成为传统。现代文化、文明经过沉淀,就成了新的传统。我们今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着眼的正是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持续有力的精神支撑。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对绵延五千多年中华文脉的规律性传承,是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创新性发展,是立足文明交流互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价值”: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和魂
关于文化的概念,成型的定义有几百种,并且不断出现新的概括。要想真正理解文化,不能只看到文化的载体和具象表现,而要深入探寻文化的本质,也就是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内在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就从精神和价值层面准确把握住了文化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在于它对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具有价值、什么不具有价值,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都给出了基本的判断,为我们提供了价值的起点。“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把握住了文化的本质,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方法等,形成了以文化物、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乃至以文治国的理念,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篇章。
用文化治国理政,不仅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精华的单向汲取,而且是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相互转化的双向促进。一方面,文化的价值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化为经济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经济的丰富发展、社会的完善进步,又推动对于文化和精神的需求,使发展的成果不断转化、生成更多文化和精神的成果。正因如此,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新时代中国塑造出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加崇高的品格追求,进而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化与文明之分,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文化是活跃的文明,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文化在没有经过沉淀之前,可能还只是构成一种现象,只有经过沉淀不断成熟、定型,成为人类进步的显著标志,才能构成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文明不断沉淀和定型的过程,就是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所谓“文明冲突论”,本质上是一种以种族优越感制造出的文明优越的虚假幻象,是在概念上对利益冲突的掩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一种跨越隔阂、超越冲突,倡导共同繁荣、美美与共的全新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共同富裕,致力于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大同,蕴含着崇高博大的精神追求,彰显了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新图景。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内涵。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懈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如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契合点,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全部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覆盖式的结合。
“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对马克思主义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文化生命,推动其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因为“结合”,马克思主义更加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与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更加自然无间,扎根中国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了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使五千多年中华文脉一气贯通,文化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喷发奔涌、大放异彩。因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让我们拥有了空前的文化自觉,具备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并不断走向高度的文化自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厚培了“两个结合”的思想土壤,又成为“两个结合”的必然产物,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相互生发,开启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
“转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转化”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扣时代主题,聚焦人民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形成了既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文化重要元素,又反映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的文化成果,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根脉和独特标识更加鲜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文化根基更加深厚、更加牢固。
通过“结合”与“转化”,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大大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正是基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书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对话”: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多姿多彩
文明的魅力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百花齐放;文明的活力不在于孤芳自赏,而在于兼容并蓄。没有“对话”,文明之间就不能相互交流,各民族心灵就不能相互沟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对话”的前提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认可文明之间和而不同。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倡导的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和谐共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对话”应当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应当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
“对话”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通过对话,中华文明能够汲取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思想精华,同时也能够贡献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助力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对话”可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对话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更好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以上六个关键词,“传统”“价值”“文明”三个词,可视为文化理论观点上的阐释和创新,“结合”“转化”“对话”三个词,可视为文化建设科学方法上的实践和指引。两相结合,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让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和领悟到这一思想饱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具有时代精神气度、富有世界眼光胸怀,通古今之变、立时代潮头、举文明旗帜,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构筑更加坚实的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支撑,必将有力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开启人类文明新纪元。
作者:傅华 新华通讯社党组书记、社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