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汇聚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 详情

汇聚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强大合力

光明网 / 2024-12-14 14:12:4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石。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和人才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高校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有条件也有责任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自身贡献。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贺祖斌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高校要加快提升科技支撑力,需要从战略、制度、人才等方面多管齐下。在战略上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系统观念,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创新的策源能力;优化教育布局,科学合理调整优化专业资源配置;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制度上要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完善和优化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体系,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制。在人才队伍上要引育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政策性扶持、科研能力培养和科研业务支持力度,形成科教协同和产学研协同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把握重点方向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竞争力
 
  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李婷玉在《解放日报》撰文指出,当前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依然存在一些制约科技创新体系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宏观层面需警惕两个误区:一是急功近利,迫切想实现“弯道超车”;二是过度焦虑,被动应战。要以问题为导向,平衡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领域,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避免自乱阵脚,避免丧失战略主动权。在中观层面,当前,科研经费、项目、基地、设施、人才、数据等创新资源存在协同规划不够、相互衔接不足等问题,尚未形成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高效配置格局。新形势下,必须做好“三个分工”和“一个加强”,即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的分工以及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还应看到,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有必要弘扬合作、协商、参与的现代理念,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参与各方长期共赢。在微观层面,近年来,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上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躁的科研氛围。新形势下,要真正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提升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力度和效果。
 
  发挥国有企业创新核心主体优势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现代产业链的“链长”,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其加快成为国家战略科技核心力量、积极主动履行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的要求。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钱爱戴在《科技日报》撰文指出,面对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不足,未来既要从制度机制设计入手,完善多元化支持体系,也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水平,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前沿性问题。二是创新研发组织模式,布局实施跨领域科研项目,探索以价值创造为主的评价机制,以数字化工具、数字化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改造研发环节、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三是加大多元化金融支持,根据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需求和特点,建立分类分级的金融服务,提供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和资源支持。四是完善技术评价机制,推动人才高地建设,造就一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站在国际前沿、引领技术发展、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五是促进原创成果转化,加快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机制,聚焦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注重在原创技术开发过程中将更多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六是推进国际创新合作,鼓励国有企业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以全球化的视野加强自主创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科技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劳动者队伍的主力军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人才是劳动者队伍的主力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释放科技人才活力,提高科技人才素质。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具备更高的视野、知识、能力,是能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并且知识快速迭代的创新型人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和完善劳动者能力。劳动者能力要素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论上必须明确,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人才比较优势的必要条件;二是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要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形成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劳动者队伍。必须做好对科技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同时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关心、关爱,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自由探索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尽情释放创新活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